大学生与大模型:人工智能如何重塑高等教育

AI资讯2个月前发布 Lexi
3.5K 0

当今,随着大模型技术的迅猛发展,大学校园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2025年初,新华网报道了新一代大学生如何借助人工智能技术提升学习效率、拓展知识边界的故事。这些年轻人不仅在学习上更加主动,还在实践中展现出创新精神,为未来的教育模式提供了新的思路。

新学期伊始,北京邮电大学的“‘码上’——大模型赋能的智能教育应用平台”再次活跃起来。自2023年9月上线以来,“码上”已经积累了约1.5万名用户,发布了超过11万个提问帖,AI回答次数更是突破了22万次。学生们亲切地称呼它为“码老师”,因为它不仅能帮助他们解决编程难题,还能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建议。

从传统到智能:教学模式的革新

近年来,国内外涌现出众多大模型产品,如AI助教、虚拟实验室和语言工具等,这些技术逐渐融入高等教育。以北邮为例,计算机学院教师杨亚通过“码上”平台,带领学生进行编程学习。平台能够实时生成辅导内容,帮助学生快速找到代码中的错误,并提供详细的解释。这种互动式学习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减轻了教师的工作负担,实现了个性化教学。

跨学科融合:打破传统界限

生成式人工智能不仅改变了理工科的教学方式,也为人文社科带来了新的机遇。在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的学生们开始接触编程语言和技术,学会使用“爬虫”技术获取法律数据,并对法律判决书进行分析整理。这种跨学科的学习模式,不仅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还增强了他们对实际问题的理解和解决能力。

理性看待:避免过度依赖

尽管大模型为学生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也引发了一些担忧。例如,是否会导致学生过度依赖AI?如何界定使用AI生成内容的行为?面对这些问题,高校教师们开始思考如何正确引导学生合理使用AI工具。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的调查显示,超过半数的大学生经常使用生成式AI工具,主要用于信息搜索和辅助自学。然而,教师们强调,只有不断更新知识体系、富有激情和创新精神的教师,才能在未来的教育中发挥关键作用。

拥抱未来:培养新一代创新人才

高校不仅是人才培养的摇篮,也是科技创新的源泉。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参与到人工智能的研发中,取得了显著成果。例如,北邮的“码上”团队不仅在国内获得了广泛认可,还在国际舞台上展示了中国大模型的应用和智慧教学的探索。此外,同济大学的博士研究生陈菁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发了轻量化的路面检测设备,解决了传统检测设备成本高、效率低的问题。这些创新成果不仅推动了行业的进步,也为未来的人工智能教育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展望未来:构建和谐共生的教育生态

随着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教育正迎来一个个性化、跨学科、终身学习的新时代。同济大学本科生院院长吴志军指出,虽然技术在不断发展,但教育的主体仍然是人。为了实现人与AI的和谐共生,我们需要建立更加规范、包容且充满人性化的教育生态,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

none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