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AI辅助学习正逐渐改变孩子们的学习方式。小学生借助AI生成阅读解析,初中生利用智能工具构建作文框架,高中生依靠算法解决数学难题。这一趋势带来了便利和隐患,我们必须思考:在AI重塑学习模式的过程中,孩子是真正受益了,还是逐渐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
从积极的角度来看,AI确实为教育带来了新的可能性。它就像是一个智能化的“学习助手”,能够根据每个孩子的学习进度和需求,定制个性化的学习计划。例如,当孩子在数学题上遇到困难时,AI不仅可以指出错误,还能推荐相似的题目帮助他们巩固知识。这种个性化的学习方式,无疑提高了学习效率和效果。
技术依赖的风险
然而,AI带来的不仅仅是好处。一些教师在批改寒假作文时发现,许多学生的排比句呈现出高度一致的程式化特征,经过调查后得知这些句子大多来自AI生成的“考场作文模板”。更严重的是,部分学生已经养成了“拍照搜题—复制答案—删除记录”的习惯,这种做法削弱了他们深度学习所需的思维耐力。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技术本身,而是如何正确使用技术。
技术的正确使用场景
当AI被用作逃避思考的工具时,它会助长思维惰性;但当其作为认知扩展的桥梁时,则能激发更高的创造力。以郑州市中原区新街坊小学为例,该校的学生通过AI分析社区垃圾数据,并结合线下调研验证算法结论。这种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学习模式,不仅充分利用了技术的优势,还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构建新的教育契约
面对教育变革的挑战,我们需要避免简单地禁止或放任孩子使用AI。正确的做法是建立一种“技术中介”的思维方式——AI应作为辅助思考的工具,而非代替思考的主体。家校双方应共同努力,制定新的教育规则:教师设计需要深度思考的开放性课题,家长设定合理的技术使用界限,确保孩子在“人机协同”中既能享受技术带来的便利,又能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
结语
只有这样,AI才能真正成为开启智慧的钥匙,而不是禁锢思想的枷锁。通过合理的引导和管理,我们可以确保AI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帮助孩子在新时代中更好地成长和发展。
© 版权声明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