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与教育融合:教师角色转型与未来教育展望

AI资讯2个月前发布 InkWhisperer
8.3K 0

当前,人工智能技术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教育生态。在2025年南京市教育科研工作会议上,一线教师和专家们围绕“AI是否会取代教师”、“AI如何赋能课堂及教师专业成长”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南师附中新城小学校长赵梓如和南京市第二十九中学教师何欢欢分别分享了《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教学的教师角色升级》和《AI辅助下的备课与微课制作》,展示了AI与教育融合的新视野。赵梓如指出,deepseek在教学中的应用广泛,包括资料搜集与整理以及趣味互动。例如,整理书单或开发“早读种小树”、“安静种小花”等互动游戏,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和专注度。

教师角色的转变与升级

赵梓如强调,人工智能时代,教师的角色需要从传统的传授者转变为资源的主动激活者、教育语义的翻译者和理性的协同者。教师应解锁更多有价值的落地场景,促发人机协同深度思考,并以价值思辨守护教育本质。面对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教师可以借助AI实现个性化精准教学,打破传统教学设计的瓶颈。

AI与课堂教学的有机融合

南京市教科所副所长奚松认为,AI与教育的融合不应简单地将人工智能平台和教学内容结合,而应通过研究方式,使两者有机融合。教师需要通过科研指导,理解如何利用AI产生更优的教学内容,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奚松明确表示,人工智能不会取代教师,因为它只能提供参考或思路,而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技能是不可替代的。

推动教育+AI的深度融合

南京市教育局副局长陈尚军指出,人工智能正重塑教育形态,必须主动拥抱这一变革,抢占未来教育的制高点。他提出了三项措施:一是推动教育+AI的深度融合,鼓励学校探索AI在个性化学习、精准教学、智能评价等场景的应用;二是提升师生智能素养,开展人工智能通识教育;三是继续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和综合素质培养,探索适合本地特点的育人模式。

教育科研助力高质量发展

南京市教科所所长刘大伟表示,教育科研将在2025年进一步聚焦人口变动、人工智能、青少年亚健康等全局性课题,深化教育发展前瞻性研究。具体措施包括研制学龄人口智能预测系统,建立学位需求预警机制,以及探索AI在课堂教学、教育评价、教师发展等领域的创新应用。陈尚军副局长强调,教育科研作为教育改革创新的“先手棋”和“动力源”,必须为南京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实践引领。

未来展望

随着人口结构变迁与人工智能革命的交织,教育发展面临“质量跃升”与“模式创新”的双重挑战。南京市教育局将继续推动教育现代化,通过服务决策、服务基层和突破创新,确保教育科研成果真正落地生根,为南京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

none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