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化:2024年AI赋能各行业的深度变革
2024年被视为人工智能技术全面爆发的关键一年,全球范围内大模型和生成式AI应用呈现井喷式增长。这一年,AI不仅在科研机构中发挥重要作用,更广泛渗透到各个行业,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型基础设施。茶百道通过AI巡检系统实现了对5000余家门店茶饮品质的实时监控,将品控响应速度提升了8倍;义乌的小商户们借助AI技术实现了供应链智能化升级和精准海外营销,构建了成本更低的数字贸易新生态。可以说,“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已从蓝图变为现实。
AI如“新水电”般融入日常生活
有专家形象地比喻,人工智能如同基础设施中的“新水电”,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智能驾驶、智慧家居、算法推荐等应用已经走进千家万户,给人们带来前所未有的便利和发展机遇。然而,随着AI的广泛应用,也带来了许多新的不确定性和挑战,亟需通过夯实技术、制度和治理等基础,将这些不确定性转化为可持续发展的稳定性。
技术创新引领低成本普惠
在技术领域,DeepSeek等企业通过算法优化弥补了算力短板,提升了算法效率,并采用开源策略,打破了传统大模型依赖高算力、高投入的“贵族化”发展模式。未来,要推动人工智能成为新型基础设施,必须进一步强化技术创新,以低成本的技术普惠为更多应用场景提供驱动力,通过更多的产业融合激发应用价值。
数据共享与“破壁”行动
在制度领域,数据作为人工智能发展的核心资源,当前面临数量不足和质量问题。由于数据安全和商业利益的考虑,数据拥有方对于共享数据的意愿较低,企业间存在“数据围墙”现象。为了打破这一局面,公共数据应率先行动,完善数据要素价值实现机制,通过制度创新打破“数据铁笼”,真正让数据流动起来,为AI的发展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持。
治理领域的挑战与立法需求
由于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迅速,现有的法律制度体系难以充分应对和衔接由此引发的各种问题,存在明显的滞后和空白。针对人工智能带来的社会、伦理和法律问题,去年全国两会已有代表委员提出加快人工智能立法的建议,强调加强对数据安全性和合规性的治理。目前看来,加快人工智能立法的紧迫性日益增强,但也要坚持包容审慎的原则,平衡好创新与监管之间的关系。
展望未来:贡献“中国方案”
从工具到基础设施,人工智能的发展不仅是单纯的技术突破,更是通过开源生态激活创造力、通过产业融合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探索。在全球数字经济的新赛道上,我们有望为世界贡献数字时代基础设施的“中国方案”,为全球AI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 版权声明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