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生成内容的版权风险与法律挑战

AI头条5天前发布 ScriptSage
10.6K 0

随着AI技术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依赖AI生成各种内容,从年度工作总结到会议发言材料,再到短视频和小说。然而,这些由AI生成的内容真的可以随意使用或出售吗?业内专家警告称,不当使用AI生成的内容可能带来严重的版权风险和法律后果。

例如,一段生动的小说开头:“林深把最后一件T恤塞进行李箱时,窗外正飘着细雨。十六平方米的出租屋里,霉斑在墙角蔓延成地图,老式空调发出苟延残喘的嗡鸣……”这段文字竟是由AI自动生成的。除此之外,一些大学生也开始利用AI撰写学术论文,这种做法不仅可能导致剽窃问题,还会增加知识产权纠纷的风险。

版权争议频发

2024年2月,广州互联网法院审理了一起引人注目的案件——“奥特曼案”。法院认定某AI平台生成的“奥特曼”绘画形象与原版构成实质性相似,该平台通过销售会员及“算力”等增值服务获利,因此侵犯了权利人的复制权、改编权和信息网络传播权。这一判决再次引发了社会各界对AI生成内容版权问题的关注。

平台应对措施

为了防范侵权风险,各大平台纷纷推出AI检测功能。抖音平台利用AIGC识别模型和技术手段,结合人工审核,对疑似AI生成的内容标注警示标签。小红书、微博等社交平台也推出了自主声明功能,提醒用户声明其内容是否为AI生成,并对可疑内容进行检测。网络文学平台阅文集团则采取技术手段,检测并防止作者上传低质量的“AI水文”。

法律风险不容忽视

使用AI进行创作时,用户必须注意潜在的法律风险。即使使用公开资料训练AI,也可能引发侵权问题。清华大学教授沈阳指出,相较于使用公开资料,使用自有数据训练AI的风险较低,但仍需注意训练语料的版权来源。此外,用户指导AI生成的内容不一定享有版权,除非内容融入了用户的独创性思维。

国际视角下的挑战

在全球范围内,AI生成内容的版权问题同样复杂。一些版权所有者认为,AI大模型在未获授权的情况下使用其版权内容进行训练,构成了侵权行为。王新锐律师指出,这种行为是否属于“合理使用”以及是否用于商业目的,都是判断的关键因素。各国对AI侵权行为的认定标准不同,这也给中国AI大模型参与国际竞争带来了挑战。

法规完善与合规审查

2024年,国家网信办发布了《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征求意见稿)》,明确了在生成合成内容中添加隐式标识的要求。法律专家建议,AI大模型的所有者在训练过程中应严格审查训练语料的版权来源,尤其是对独创性和商业价值较高的素材,更应确保事先获得授权。同时,应建立完善的合规审查流程,设立投诉举报渠道,减少侵权风险。

用户责任与独创性

用户在使用AI生成内容时,应谨慎对待其商业应用,避免侵权行为。沈阳教授建议,用户若希望赋予AI生成内容知识产权,应在不侵犯他人权益的前提下,融入独创性提示词,并通过合法渠道进行知识产权声明。厦门大学知识产权研究院院长林秀芹呼吁,相关部门应根据技术发展完善法律法规,明确AI领域的“合理使用”范围,为技术创新提供良好环境。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