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AI谣言:如何让AI成为谣言的“粉碎机”而非“制造机”

AI头条2周前发布 TextTitan
6K 0

近年来,AI技术的发展带来了诸多便利,但同时也引发了新的问题——AI谣言的泛滥。2月8日,四川省宜宾市筠连县沐爱镇金坪村发生山体滑坡,正当救援工作紧锣密鼓地展开时,一些人却利用AI技术编造虚假信息,混淆视听。公安部网安局于2月15日通报称,有网民为了博取流量,利用AI技术捏造了关于此次灾害的不实信息,并在网络上广泛传播,引发了公众恐慌和社会质疑。最终,涉事网民周某和许某鑫受到了行政处罚。

值得注意的是,在不久前发生的西藏日喀则地震中,同样出现了许多以假乱真的AI生成图片。这种现象警示我们,在AI时代,虚假信息与真实信息交织在一起,真假难辨,不仅造成了社会恐慌和网络传播秩序的混乱,还严重污染了信息生态环境。

监管部门的作用

面对日益猖獗的AI谣言,监管部门必须采取严厉措施予以打击,通过公布典型案例形成威慑力。同时,考虑到AI谣言往往伴随着重大事件而出现,平台应提前制定应急预案,加强对谣言的监测和预防,及时切断传播链,最大限度地减少其影响范围。

技术对抗技术

AI谣言的特点是仿真性强、传播速度快,而且随着技术进步,其真实性越来越难以辨别。为此,“以技制技”甚至“以AI制AI”成为了重要的应对策略。例如,可以通过改进AI生成内容的水印技术,确保每一条信息都能追溯到源头;还可以建立专门用于识别和处理AI谣言的技术标准和制度框架。

AI的双重属性

有人提议,应当强制AI系统学习法律法规,使其能够在检测到潜在违法行为时发出警告或拒绝执行相关指令。此外,未来或许会出现一种能够快速定位谣言来源并追踪传播路径的功能,帮助监管机构更高效地处理违规行为。

责任在于人

尽管AI是一个强大的工具,但最终决定其用途的是人。我们需要认识到,AI本身并没有善恶之分,关键在于使用者的意图。因此,治理AI谣言不仅要加强对违法者的惩治力度,还要倡导科技向善的价值观,推动AI技术向着更加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不断优化治理机制和技术手段,努力消除网络谣言和虚假信息的滋生土壤。

澎湃首席评论员 与归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