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期间,70岁的奶奶对着智能手机喊道:“小艺小艺,给我们讲几个关于春节的故事。”这是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原上村的一幕。奶奶从去年7月开始使用华为的小艺语音助手,发现它非常便捷。同样,在南宁,尹女士送给5岁表妹一个兵马俑主题的盲盒,表妹轻松辨认出是跪射俑,原来她经常与字节跳动开发的AI助手“豆包”聊天,不仅获取娱乐,还学到了不少知识。
春节前后,DeepSeek的火爆让人们意识到,现代AI模型不仅具备强大的知识库和输出能力,还拥有出色的自然语言理解能力。人们与AI的对话不再简单生硬,而是更加人性化,仿佛与一个有温度的朋友交谈。
不同人群如何利用AI
24岁的季见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学习空间网络安全,她常常利用AI查询专业知识。无论是复杂的名词解释还是论文润色,AI都能提供详尽的帮助。她形容AI像一位诲人不倦的老师,不仅能快速解答问题,还能给出逻辑建议。
南京大学的博士生程立峰则让AI扮演心理咨询师的角色,通过AI提出的问题深入了解自己。AI不仅帮助他分析性格特征,还在情绪低落时给予心理支持。程立峰认为,AI的知识库如同一位智者的智慧,只要找到合适的对话方式,就能收获宝贵的信息。
AI在健康管理中的作用
49岁的艾俊秩是一名建筑空间摄影师,最近被诊断出患有严重高血压。他将体检报告拍照上传给DeepSeek,AI详细解读了各项指标,并提供了专业的医疗建议。艾俊秩表示,AI不仅能解读体检报告,还能查询最新的高血压治疗进展,帮助他做出更好的医疗决策。
AI的情感支持与潜在风险
对于23岁的徐璐来说,AI成为了她的情感寄托。毕业后未能找到理想工作的她,常常感到压力巨大。AI的“非评判性回应”让她感到放松,成为她专属的“情绪收纳站”。然而,也有像18岁的曹晓这样的年轻人,由于家庭原因,逐渐依赖AI,甚至将其视为精神支柱,减少了与真实世界的互动。
专家观点:AI的应用前景与挑战
清华大学助理教授许华哲指出,尽管聊天AI在多个领域表现出色,但仍存在智能不稳定、记忆丢失、安全边界不严密等问题。特别是在需要逻辑推理或专业深度的咨询方面,AI容易出现“幻觉式回答”。他强调,未来的研究应聚焦于数据规模效应的底层机理,改进模型架构和训练速度,同时通过用户反馈进行强化学习。
云南大学心理咨询师沐炜提醒,虽然AI能提供大量情绪价值,但过度沉迷虚拟关系可能导致逃避现实。她认为,真实的人际关系尽管不完美,却是不可或缺的。南宁职业技术大学教授高伟锋则强调,AI应被视为工具,而非替代品,我们要保持独立思考和情感深度。
未来展望:以人为本的AI发展
许华哲提出,当前AI没有自我意识和主观体验,其“思考”本质是概率计算。我们应该避免过度拟人化,AI更像是人类能力的“扩展屏”,而不是替代品。未来的发展应遵循“赋能但不依附,智能但不僭越”的原则,确保AI始终服务于人类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