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使用AI:避免常见误区和提升效率的关键
随着AI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应用场景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从查文献、写总结到咨询买房、炒股,甚至是看病、算命。然而,尽管AI看似无所不能,实际上它也有许多局限性和潜在的风险。
DeepSeek等AI大模型虽然让普通人与人工智能的距离变得更近,但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未来,AI将更加广泛地应用于各个行业,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模式。为了更好地利用AI,用户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保持警惕、交叉验证、引导模型,尤其是在处理数字和事实时要更加谨慎。
AI信息的真实性挑战
从“有事问百度”到“有事问DeepSeek”,这一变化描绘了人与AI互动的新模式,提升了用户的体验。但在这个过程中,AI也可能带来误导。例如,一位广州高校的教授通过DeepSeek查询文献信息,结果发现提供的作者是虚构的,年份也是错误的。类似的情况还包括AI生成的法院判决案例,虽然看似合理,但实际上并不存在。
近期还有一条耸人听闻的消息称,“截至2024年末,‘80后’死亡率突破5.2%”。专家分析认为,这条消息可能是AI在回答问题时出现了错误。此外,AI在回答生活问题时也并非总是准确。例如,有人用AI的意见炒股,结果发现其提供的支撑位和压力位与实际情况不符。这是因为AI的数据更新滞后,无法跟上快速变化的市场。
AI在医疗和法律领域的局限性
AI在医疗健康、法律事务、金融投资等领域也有明显的局限性。虽然AI医生已经在某些医院得到了应用,但它只能起到辅助作用。例如,有人通过AI医生咨询病理检测报告,AI误诊为淋巴瘤,而实际只是普通炎症。这种误诊不仅会造成不必要的恐慌,还可能延误病情。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副院长杨辉指出,AI医生在处理复杂病症时,容易出现简单化处理的情况。例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早期症状可能表现为食欲减退,而非典型的呼吸道症状。如果用户仅凭“胃口差”等关键词咨询AI,可能会导致误诊。此外,AI医生有时还会推荐已经被淘汰的药物,这对患者来说是极其危险的。
AI的责任边界
AI不会承担法律责任,因为它没有独立的法律人格或意识。用户需要对自己的决策负责。即使AI提供了看似合理的建议,最终的决策权仍在用户手中。法律界人士也提醒,用户应慎重听取AI的建议,尤其是在涉及生命安全、财富、伦理与道德等问题时。
AI的本质是一个工具,它可以帮助我们处理大量信息,但无法替代人类的判断力。用户在使用AI时,应当保持警惕,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通过交叉验证和引导模型,可以有效减少AI带来的风险。
结论与建议
总的来说,AI虽然功能强大,但也存在诸多局限性和潜在风险。用户在使用AI时,应当保持警惕,特别是在处理重要信息时。交叉验证是确保信息准确性的有效方法,而引导模型则可以帮助减少误差。AI是工具,关键在于如何使用它。只有合理利用AI,才能真正发挥其优势,避免陷入常见的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