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搜索工具泄露个人隐私:豆包AI暴露用户微信号引发争议

AI头条3个月前发布 EchoEcho
9.8K 0

近日,一位网友反映,她在字节跳动旗下的AI产品豆包中被陌生人通过输入她的名字和学校找到了她的微信账号。这位名为李雨(化名)的网友表示,她曾在一篇微信推文中公开了自己的微信号以招募人员,但该推文仅发布一周便已删除。然而,豆包却依然抓取并保留了她的微信账号,并向其他用户透露了这一信息。

李雨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几天前,一名陌生人通过豆包搜索到了她的微信账号并成功添加了她。这让她感到非常不安。她提到,那篇包含她微信账号的推文是用团队成员的个人公众号发布的,发布后不久就被删除。李雨随即删除了该陌生人的微信,并向豆包举报了这条信息。

豆包的回应与改进措施

针对此事,豆包方面解释称,该平台是基于互联网上的公开信息进行搜索和智能整合的。虽然这些信息可以通过普通搜索引擎找到,但豆包已经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并对涉及个人信息的提示词进行了优化。现在,即便相关信息在网上公开,豆包也会限制其展示,以保护用户的隐私。未来,豆包将继续优化产品策略,防止类似误会再次发生。

实际测试:大多数情况下不会关联联系方式

根据红星资本局的实际测试,在豆包中搜索特定人物的联系方式并不容易实现。记者尝试使用不同姓名和学校关键词进行搜索,发现许多情况下并没有显示出相应的联系方式。例如,某些高校官网提供了教师的邮箱地址,但在豆包中搜索这些教师的名字时,页面并不会显示他们的联系方式。相反,系统会建议用户拨打学校办公室或学院电话,甚至发送邮件至学校邮箱。

专家观点:AI抓取个人信息是否侵犯隐私?

互联网产业分析师张书乐认为,AI大模型通常会利用互联网上的公开资料作为“学习材料”。尽管如此,如果AI没有设置规避微信号、邮箱等敏感信息的规则,可能会引发隐私泄露的问题。他强调,虽然这些信息在网络上是公开的,但由于AI算法还不够成熟,应当给予一定的包容度,以便在使用过程中不断改进。

另一方面,法律专家卢鼎亮指出,从伦理角度来看,抓取个人信息存在争议。他认为,只有当用户明确知道并同意其信息被用于知识类工具训练时,这种做法才是合理的。否则,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收集隐私信息可能构成侵权。

陕西恒达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赵良善律师也表达了相同的观点。他引用《民法典》指出,任何未经授权的个人信息抓取行为都涉嫌侵犯隐私权。特别是当用户删除了某条信息后,这表明他们不再希望该信息被公开或传播。此时,像豆包这样的平台继续保留这些信息,则构成了非法收集个人信息的行为。

结论:AI平台需加强隐私保护

无论是李雨的经历还是专家们的评论,都反映出AI平台在处理个人信息时需要更加谨慎。豆包作为一款智能信息筛选工具,应该建立更完善的机制来确保用户隐私的安全,避免因疏忽而导致的隐私泄露事件。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