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如何加速推动产业融合与创新发展

AI头条6天前发布 Teller
1.7K 0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新场景和应用不断涌现,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模式。2024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开展“人工智能+”行动,培育未来产业。如何加强人工智能基础领域的自主研发创新,加快上下游产业链条发展,深化多场景应用?本期邀请三位全国政协委员及专家学者共同探讨,为人工智能的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强化自主创新,加快核心技术攻关

鲍虎军指出,我国人工智能发展迎来新机遇,拥有庞大的市场规模和丰富的产业链,为技术商业化落地提供了广阔空间。然而,我们也面临一些挑战,如科技创新不足和技术短板。为此,建议强化技术创新组织,提高研发资金使用效率,改革创新人才和成果评价机制,避免重复研究,加强原创性和工程技术研究。此外,应加大对国产人工智能芯片和智能模型的研发支持,形成有效的协同研发机制,推动技术生态替代和超越。

推动人才培养,构建复合型人才体系

韩民春强调,当前我国人工智能专业人才缺口较大,尤其是既懂人工智能又熟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复合型人才尤为稀缺。他建议推动“人工智能+战略性新兴人才”的培养体系建设,加强高等教育中相关学科和专业的建设,提供系统化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同时,要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机制,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将创新实践和产学研合作落到实处。

加强政策支持,促进产业深度发展

赵晓光认为,创新成果的落地转化是科技赋能产业的关键环节。在政策支持下,新型研发机构和联合实验室等探索了多种成果转化方式。创新成果的转化不仅需要政策支持,还需要金融政策和金融产品的支持,以及尊重创新的文化氛围。韩民春则建议发挥政策引导作用,改善人工智能产业技术生态,引导生产要素向人工智能领域投入,提升传统产业智能化水平,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拓展应用场景,让人工智能更好造福社会

鲍虎军建议,通过智能化改造,推动人工智能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提升各行业的质效。例如,在智能驾驶、具身智能、智慧教育、智能医疗等领域形成国际领先的技术和产业生态。此外,还需建立长效机制,推动人工智能技术的普惠化,降低技术使用门槛,让更多中小企业和普通民众受益。赵晓光还提到,在生产一线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涉及设备更新、劳动者能力提升等多个环节,需企业大力开展数字化转型,实现精准控制与辅助决策,提高生产效率。

强化伦理治理,确保技术健康发展

鲍虎军指出,人工智能的伦理和法律问题尚未完全解决,数据隐私、算法滥用等问题可能引发社会风险。建议尽快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算法、数据等知识产权的归属和保护范围,打击侵权行为。同时,建立高效的知识产权开源开放和共享机制,促进技术成果的转化和应用。还需明确数据使用、算法透明性、责任归属等问题,为产业发展提供清晰的制度框架,确保技术发展符合主流价值观。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