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与挑战:大学生如何高效利用AI学习工具
文章探讨了人工智能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及其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影响,展示了多个高校的实际案例,分析了AI作为学习工具的优势和潜在问题,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AI工具进入了大学校园,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北京邮电大学,“‘码上’——大模型赋能的智能教育应用平台”自2023年9月上线以来,已经拥有约1.5万名用户,累计提问超过11万次,AI回答次数突破22万次。学生们亲切地称它为“码老师”。该平台不仅帮助学生解决了编程中的难题,还通过实时反馈和个性化指导提升了学习效率。
AI辅助教学:从传统到创新
通过“码上”平台,北邮计算机学院教师杨亚能够更有效地指导学生编程。借助平台提供的代码纠错、解读和问题答疑功能,教师可以在学生提交代码后立即进行点评,帮助他们发现并改正错误。这种互动式学习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让教师能够更好地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展。此外,平台的数据分析功能使教师可以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跟上课程进度。
跨学科融合:AI助力新领域探索
在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的学生们通过“法律数据分析基础”课程,学会了使用编程技术获取和分析法律数据。这些原本对编程陌生的人文社科类学生,在一个学期的学习后,不仅掌握了基本的编程技能,还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法律判决书进行分析整理,从而更深入地理解社会司法实践。与此同时,中国人民大学还开设了80余门“X+人工智能”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和创新能力。
理性看待AI:避免过度依赖
虽然AI工具为学习带来了诸多便利,但也引发了一些担忧。四川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大一学生彭毓杭在“人工智能素养”课上,通过实践作业发现,AI生成的内容质量取决于输入数据的质量和指令的精准度。她认为,学习并熟练使用人工智能是现代大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但同时也需要保持批判性思维,避免过度依赖AI工具。此外,部分高校已开始对本科生使用AI工具完成毕业论文的行为作出明确规定,以确保学术诚信。
拥抱未来:大学生参与AI研发
除了作为学习工具,人工智能也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多的科研机会。同济大学交通学院博士研究生陈菁与课题组成员设计了一种轻量化的路面检测设备,利用低成本相机结合AI图像识别技术,实现了高效的道路检测。这项成果不仅降低了检测成本,还提高了工作效率。陈菁表示,她在硕士期间通过“交通数据分析与应用”课程学习了相关的人工智能知识,这对她的科研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
结语:构建和谐共生的教育生态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教育将迎来一个个性化、跨学科的终身学习时代。同济大学本科生院院长吴志军指出,尽管AI可以为教育带来许多便利,但教育的主体仍然是人。为了实现人与AI的和谐共生,我们需要建立更加规范、包容且充满人性化的教育生态,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