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如何助力大学生高效学习与成长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引入AI技术,旨在提升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率。2025年2月,《人民日报》报道了一系列关于AI技术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应用案例,展现了AI技术如何深刻改变着教与学的方式。
新学期伊始,北京邮电大学的“‘码上’——大模型赋能的智能教育应用平台”再次迎来了活跃的问答交流。自2023年9月上线以来,“码上”已拥有约1.5万名注册用户,累计处理了超过11万个问题,AI回答次数更是突破了22万次。学生们亲切地称其为“码老师”,它不仅帮助解决了编程学习中的难题,还极大地提升了学习效率。
AI技术促进个性化教学
北邮计算机学院教师杨亚通过“码上”平台,采用了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学生可以输入不完全正确的编程代码,然后向平台提问,AI会迅速给出详细的解答。相比传统的讲解—练习—讲解模式,这种互动式学习方法能够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问题所在,并在老师的指导下逐步改进代码。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平台实时监控每位学生的学习进度,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跟上课程节奏。
打破学科界限,拓展研究视野
生成式人工智能不仅改变了编程课程的教学方式,也为其他学科带来了新的可能性。例如,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的学生们在“法律数据分析基础”选修课上,学会了使用编程技术获取和分析法律数据,增强了对司法实践的理解。高瓴人工智能学院的周骁教授指出,无论哪个专业的学生,都应该掌握一定的人工智能基础知识,以应对未来职业发展的需求。
理性看待AI在教育中的角色
面对AI技术的广泛应用,有人担心学生是否会过度依赖这些工具,甚至将其视为“偷懒神器”。然而,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的一项调查显示,超过半数的大学生会经常使用生成式AI工具,主要用于信息搜索和辅助自学。学生们普遍认为,AI可以帮助他们更快地完成任务,提高学业表现。但同时,教师们也在积极探讨如何正确引导学生合理使用AI工具,避免不当行为如抄袭等。
拥抱未来,培养创新能力
在人工智能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参与到相关项目的研发中。例如,北邮“码上”团队不仅在国内取得了显著成绩,还在国际舞台上展示了中国高校在AI教育方面的探索成果。此外,同济大学交通学院的陈菁博士生及其团队开发了一种基于AI的路面检测设备,大大提高了道路检测的效率和准确性。这些实例表明,AI技术正在成为连接理论与实践、学术与产业的重要桥梁。
构建和谐共生的教育生态
随着AI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的教育将更加个性化、跨学科且面向终身学习。同济大学本科生院院长吴志军强调,尽管AI可以在许多方面提供即时的帮助和支持,但教育的核心仍然是人。为了实现人与AI的和谐共生,我们需要建立一个更加规范、包容并充满人性化的教育生态系统,从而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