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与具身智能:2025年科技圈的新风口

AI头条1周前发布 ScriptSage
2.7K 0

新春伊始,春晚舞台上16位来自宇树科技的人形机器人Unitree H1成为了焦点。这些机器人身着黑色骨架,外披东北花棉袄,不仅能够变换队形、舞动手绢,甚至能完成抛接动作,展现出惊人的灵活性。这次表演不仅在国内引发热议,还吸引了国际媒体的广泛关注。新加坡《联合早报》评论称“春晚机器人舞动AI雄心”,英国《卫报》则称之为“数字时代的红色警戒”,德国《明镜周刊》则警告“科技铁幕正在形成”。

人形机器人并非新鲜事物,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就已经有企业开始研发并推出概念机型。然而,由于当时技术条件的限制,这类机器人并未得到广泛应用。如今,随着AI、物联网等技术的深度融合,机器人在感知识别、学习理解与分析决策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智能化程度大幅提升。IDC中国研究经理李君兰指出,AI赋能使得机器人变得更加聪明,尤其是一些中小公司也能借助DeepSeek等低成本解决方案,制造出智能化的机器人。

具身智能:AI与机器人融合的新时代

2024年7月,上海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展出了“十八金刚”,成为全场瞩目的亮点。同年8月,世界机器人大会中,人形机器人首次站在“C位”,官方称这是历届大会中人形机器人数量最多的一次。到了今年年初的CES 2025展会,人形机器人不再只是静态展示,而是展示了更多的动态功能,如后空翻、倒立、焊接、抓取物品,甚至能做家务、提供情感支持。

这些进步背后,离不开大模型技术的推动。具身智能,即AI与物理实体的融合,赋予机器人像人一样的感知、学习和与环境互动的能力。黄仁勋在CES 2025上表示,下一波人工智能浪潮将是“具身+AI”。马斯克更为激进,预测到2040年,全球将有100亿个具身机器人投入使用,涵盖四足机器人、轮式机器人等多种形式。人形机器人因其高度拟人的设计,被认为是最具潜力的应用场景。

市场规模与商业前景

市场对人形机器人的前景非常看好。花旗银行预测,到2050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7万亿美元,数量将达到6.48亿台。《人形机器人产业研究报告》显示,到2029年,中国的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有望扩大至750亿元,到2035年将进一步提升至3000亿元。

随着市场的升温,越来越多的企业投身其中。除了优必选、宇树、新松机器人等老牌企业,星动纪元、星海图、逐际动力等新锐厂商也纷纷崛起。华为、小米、vivo等手机厂商也积极布局,小米早在2017年就开始涉足机器人领域,2021年正式成立机器人事业部。华为则通过华为云机器人平台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vivo也计划在未来切入人形机器人领域。

工业领域:具身智能的初步应用

尽管机器人领域热闹非凡,但大多数产品仍停留在科研展示阶段,商业化应用相对较少。某业内人士指出,当前具身智能机器人缺乏通用基础大模型,仍需人类智能的介入。即便发展迅速的人形机器人,也主要集中在特定任务的训练阶段,应用场景和商业模式尚不清晰。

此外,高昂的成本也是一个重要障碍。目前人形机器人的单价约为10万美元,预计未来至少需要实现几十万台的量产规模,才能降至2-3万美元。Gartner高级研究总监Mike Fang认为,具身智能产业正处于“炒作曲线”的早期阶段,可能需要2-5年才能逐步成熟。

尽管如此,具身智能在工业领域的应用前景广阔。配天机器人CTO郭涛表示,短期内具身智能的最佳应用场景是与工业机器人结合。传统工业机器人适用于大规模生产,但在多品种小批量生产中效率低下。具身智能机器人可以解决这些问题,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例如,优必选的Walker S系列已成为全球进入最多车厂实训的人形机器人,展现了其在工业领域的潜力。

未来展望:多领域扩展

在众多机器人子领域中,工业机器人占据最大市场份额。中国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已处于全球第一梯队。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指出,中国在硬件制造、迭代速度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软件方面与国外差距不大,但在算力芯片和AI人才储备方面仍需加强。

未来,医疗健康与康复机器人、农业机器人、特种应用机器人、家庭服务机器人等领域将迎来更高的增长。上海傅利叶公司推出的医疗具身机器人已在康复陪护等场景中应用,未来有望拓展至家政服务、养老陪护、教育、医疗等多个领域。中科原动力的农机无人作业系统也在农业领域实现了商业化应用。

IDC中国研究经理李君兰认为,未来机器人行业将呈现多方面的发展趋势,包括3D视觉和触觉感知能力的提升、轻量化模型的加速落地、仿真环境与世界模型的持续完善、数据集共建共享等。人形机器人在商用服务和特种应用领域,有望实现小规模商用落地。

2025年,机器人行业将面临多维度的挑战:技术成熟度的提升、成本的降低、产业合作进程、公众的接受度等。机遇与挑战并存,谁能抓住机遇,谁就能在这场科技变革中脱颖而出。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