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大模型行业深度解析:市场规模、技术进展与商业前景

AI头条4个月前发布 TextTitan
4.8K 0

大模型行业在过去两年经历了迅猛的发展,从2022年11月OpenAI发布ChatGPT以来,国内各大公司和AI创业者纷纷涌入这一赛道。本文将深入探讨大模型行业的现状、市场规模、技术进展及其商业前景。

行业概览

大模型行业是一个快速发展的新兴领域,经历了萌芽期、探索沉淀期,自2020年进入迅猛发展期。产业链分工明确,上游包括硬件(芯片、服务器、通信网络等)和软件(云计算、数据库、中间件等),中游为大模型本身,下游涵盖游戏、办公、传媒影视、医疗、金融、电商、工业等多个应用领域。大模型的核心商业模式以技术驱动,通过提升模型参数规模和数据量级,提高模型性能和泛化能力,以满足不同领域的复杂任务需求。

市场容量与规模

大模型市场容量巨大,预计2028年将达到1179亿元,2024年市场规模预计可达216亿元。中国大模型行业市场规模增长迅速,2023年市场规模为17.65亿元,其中云侧大模型市场规模为16.88亿元,端侧大模型市场规模为0.77亿元。预计2030年我国AI大模型行业市场规模为896.58亿元,其中云侧大模型市场规模为812.39亿元,端侧大模型市场规模为84.19亿元。

行业痛点

当前大模型行业存在多方面痛点,如非结构性数据处理、安全性问题和道德风险,能耗和性能平衡难题,恶意信息泛滥,隐私和数据安全问题,算力和算子库“卡脖子”风险,数据供给枯竭,人才短缺,法规风险等。这些问题制约了大模型的实际应用和发展。

行业发展驱动要素

大模型行业的发展受到政策、供给端和需求端的多重驱动。政策环境持续优化,国家对人工智能新技术、新产业给予巨大支持。供给端方面,算力对大模型开发至关重要,各厂商不断加大投入。需求端方面,AI市场高景气,下游行业需求旺盛。此外,算法、算力、数据均为关键要素,高质量数据决定模型的训练质量和性能表现。

商业模式

大模型行业的商业模式呈现多样化特点,主要包括直接提供模型服务(API/SDK)、自用模式或垂直应用开发、混合模式、开源模式和生态型商业模式。云厂商提供大模型能力变现的方法多样,包括搭售云资源、多种策略和产品组合。大模型的B端应用定价方法多样,如按时间段收费、按调用量收费、按token收费等。

行业在产业价值链中的位置

大模型在产业价值链中处于关键位置,上游由算力设施、数据服务商、算法供应商组成,中游为各类研发厂商,下游面向垂直应用。在营销服务领域,大模型渗透率较高,如电商行业的数字人和广告行业的文案与图片素材生成,形成了较成功的应用案例。随着大模型产业的成熟,有望加速推动人工智能从“工具”变为“伙伴”,为各行各业带来工作效率与体验的多重变革。

行业细分市场情况

大模型行业的细分市场主要包括云侧大模型和端侧大模型。云侧大模型市场规模较大,2023年为16.88亿元,预计到2030年将达812.39亿元。端侧大模型市场规模相对较小,2023年为0.77亿元,2030年预计为84.19亿元。按功能可分为NLP大模型、CV大模型、科学计算大模型和多模态大模型。行业大模型涵盖教育、金融、办公、政务、医疗等多个领域,并向传媒、招聘、家装、心理等更广泛的场景延伸。

4P分析

产品情况

中国大模型行业产品丰富多样,涵盖基础层、模型层、中间层和应用层。按输入数据类型可分为语言大模型(NLP)、视觉大模型(CV)和多模态大模型。按应用领域分为通用大模型L0、行业大模型L1和垂直大模型L2。通用大模型如GPT系列、文心一言等,行业大模型如金融大模型,垂直大模型针对特定任务或场景。

价格情况

中国大模型行业价格体系呈现出多样化且竞争激烈的态势,价格根据不同的模型和功能可分为免费模型、低成本模型、中等成本模型和高成本模型。国内大模型行业价格战激烈,众多厂商纷纷降价或推出免费模型以争夺市场份额。总体而言,中国大模型行业价格体系复杂,价格区间跨度较大,存在明显的价格断层。

销售渠道情况

中国大模型行业的销售渠道主要呈现多元化特点。一方面,大模型相关企业通过与各行业的企业直接合作,将大模型技术应用于特定领域。另一方面,一些大模型企业通过参与政府项目,在政策支持下拓展销售渠道。此外,大模型行业也可能通过参加行业展会、研讨会等活动,展示技术成果,与潜在客户建立联系。

销售促销情况

中国大模型行业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各企业在销售促销方面主要采取技术展示与合作、学术交流与推广、政策响应、行业报告与研究发布、举办活动与分享会等策略。通过展示大模型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成果,吸引潜在客户,同时与各行业企业开展合作,共同探索大模型的应用场景。

行业特征分析

竞争特征

大模型行业竞争激烈,参与企业众多,竞争企业战略主要包括以应用为导向、以系统为核心,支持开源开放、多元多模的方式激发生态创新。行业竞争热点集中在技术创新、应用场景拓展以及数据和人才资源的争夺上。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场景的细分,未来有望提高产品差异化程度。

需求特征

大模型行业的需求特征呈现出多方面特点。需求增长率方面,随着人工智能产业进入爆发增长期,大模型的需求增长迅速。顾客稳定性方面,目前多数需求方认可大模型价值,计划追加投入。替代品可接受性较低,大模型具有多模态支持能力,能更好地适应不同场景下的数据需求和业务需求。需求弹性方面,大模型的需求弹性较大,会随着技术发展、成本变化和用户需求的多样化而发生较大变化。

技术特征

大模型技术目前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技术成熟度不断提升。大模型的工作机制基于概率和统计,具有不可解释性和幻觉不可消除等特征。技术复杂性较高,由大量参数组成,如GPT-3参数量达到1750亿。大模型技术在政务、金融、产业升级、医疗、文化教育、智慧城市等多个领域均有落地应用,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动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

增长特征

大模型行业处于快速增长阶段,2023年中国大模型市场规模为147亿元,且近几年复合增长率较高。预计2024年市场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多模态融合、行业定制化模型兴起等趋势,进一步拓展了大模型的应用场景,推动行业生产能力的增长。然而,大模型行业也面临一些挑战,如算力瓶颈、主流架构局限、高质量训练数据集不足以及爆款应用尚未出现等问题。

盈利特征

目前大模型行业整体盈利情况较为复杂。部分大模型创业公司在初期获得了显著的融资成就,但融资成就不能直接等同于盈利能力。大模型的盈利能力取决于多个因素,如应用领域融合、商业模式、市场推广等。总体而言,大模型行业盈利临界点尚不明确,大多数参与者盈利模式尚不清晰,短期内难以看到明显的盈利迹象。

行业竞争环境分析

上游供应商议价能力

大模型行业上游供应商的议价能力因不同主体而有所差异。对于互联网公司、AI公司、学校及科研院所等主流大型语言模型构建者而言,上游供应商的议价能力较弱。然而,对于行业专家组件的科研团队、工作室来说,算力需依靠外部力量解决,会产生一定的算力成本,在这种情况下上游供应商议价能力相对较强。

下游购买者议价能力

在大模型行业中,下游购买者的议价能力相对较强。一方面,市场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大模型产品与服务,下游客户的选择性较大。另一方面,若大模型产品的标准化程度较高,购买者向多个卖主购买产品在经济上也完全可行,这进一步增强了下游购买者的议价能力。

行业内现有企业竞争情况

大模型行业内竞争激烈,呈现多巨头竞争的格局。国际市场上,微软、亚马逊、谷歌等拥有云计算业务的科技公司在大模型领域加大投入力度。国内方面,腾讯、华为稳居第一梯队,市场地位得到认可。此外,商汤、智谱AI、百川智能、第四范式等企业也在市场中占据一定份额。

替代品威胁

大模型行业面临一定的替代品威胁。一方面,行业内不断有新的技术探索,如寻找GPU替代品、探索不同的开发路径。另一方面,许多人认为99%的行业大模型都可能被替代。此外,国产大模型在ChatGPT终止服务中国后,有望成为替代品,这也说明行业内不同产品之间存在替代的可能性。

潜在进入者威胁

大模型行业目前面临着一定的潜在进入者威胁。一方面,大模型行业需要大量的数据、强大的计算力以及先进的算法,这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进入壁垒。另一方面,大模型行业竞争激烈,现有企业在技术研发、市场份额争夺等方面积极布局,对潜在进入者反应强烈。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