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AI赋能人形机器人:具身智能引领未来科技浪潮

AI头条1周前发布 Teller
4.3K 0

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上,16位来自宇树科技的人形机器人Unitree H1成为了全场焦点。这些机器人身着黑色骨架,外披东北花棉袄,不仅能够变换队形、舞动手绢,甚至能完成复杂的舞蹈动作,其表现引发了国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新加坡《联合早报》称赞这些机器人为“春晚机器人舞动AI雄心”,英国《卫报》则称其为“数字时代的红色警戒”,而德国《明镜周刊》则提醒“科技铁幕正在形成”。

AI与机器人的深度融合

人形机器人并非新鲜事物,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就已经开始研发,但由于技术限制未能取得实质性进展。近年来,随着AI、物联网(IoT)等技术的快速发展,机器人在感知、学习和决策方面的能力大幅提升。IDC中国研究经理李君兰指出,AI与机器人的深度融合使机器人变得更加智能化,DeepSeek等公司的多模态能力和低成本特性,为中小型公司带来了更多机会,推动了AI技术在制造业中的广泛应用。

资本市场对机器人的追捧

资本市场对机器人产业的热情持续高涨。机器人ETF(562500)的规模在2025年2月6日突破60亿大关,春节期间,人形机器人概念股高开回落,龙头股智信精密一度涨停20%。凭借其创新性和高成长性,机器人产业正成为市场关注的重点。

具身智能:未来的方向

2024年7月,上海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展示了18台“金刚级”机器人,成为全场亮点。8月,世界机器人大会中,人形机器人占据了核心位置。到了2025年初的CES展会上,人形机器人不仅展示了后空翻、倒立、焊接等技能,还能够完成家务并提供情感支持。这一现象的背后,是具身智能的发展。具身智能指的是AI融入物理实体,赋予机器人感知、学习和与环境互动的能力。英伟达CEO黄仁勋在CES 2025上表示,下一代AI将是“具身+AI”,而马斯克则预测到2040年全球将有100亿个具身机器人投入使用。

市场前景广阔

市场对人形机器人的前景非常乐观。花旗银行预测,到2050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7万亿美元,数量将达到6.48亿台。《人形机器人产业研究报告》显示,到2029年,中国的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有望达到750亿元,到2035年将进一步扩大至3000亿元。

赛道竞争激烈

具身智能吸引了众多企业的加入。除了优必选、宇树、新松机器人等领先企业外,星动纪元、星海图、逐际动力等新锐厂商也在崛起。此外,华为、小米、vivo等科技巨头纷纷涉足该领域。小米早在2017年就开始布局机器人,2021年成立了机器人事业部;华为通过华为云机器人平台提供技术支持;vivo也在2023年宣布计划进入人形机器人领域。特斯拉、比亚迪、广汽集团、小鹏汽车等车企也纷纷布局机器人市场。例如,小鹏的AI机器人Iron已在广州工厂投入使用。

工业领域率先突破

尽管机器人领域热闹非凡,但大多数产品仍处于科研展示阶段,商业化应用较少。具身智能机器人面临的技术和成本挑战依然存在。然而,工业领域被认为是具身智能的最佳落地场景。传统工业机器人适用于大规模生产,但在多品种小批量生产中效率低下。具身智能机器人可以通过云平台传输数据,优化编程,适应更多复杂任务,从而提高生产效率。配天机器人CTO郭涛认为,工业领域的特性使得具身智能可以在初期阶段顺利落地,市场规模有望大幅增长。

万亿级市场的潜力

工业机器人占据了机器人市场的最大份额,中国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已处于全球第一梯队。除了工业领域,医疗健康与康复机器人、农业机器人、特种应用机器人、家庭服务机器人等领域也将迎来快速增长。例如,上海傅利叶公司推出的医疗具身机器人已在康复陪护领域应用,未来有望扩展到家政服务、养老陪护、教育和医疗等多个领域。IDC中国研究经理李君兰认为,未来机器人行业将呈现多方面的发展趋势,多个关键技术与应用场景值得重点关注。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