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模型并非消费电子市场的救命稻草:AI硬件的现状与未来

AI头条6个月前发布 Lexi
8.1K 0

大模型虽然为消费电子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但并不能成为消费电子市场的救星。过去一年多的时间里,大模型与终端硬件的结合成为了科技产业的焦点。一方面,AI大模型作为一种软件技术,需要通过硬件降低使用门槛,以便更广泛地融入日常生活。另一方面,2023年的消费电子市场整体表现不佳,消费者预算紧缩导致需求不振。因此,AI大模型与消费电子的融合看似顺理成章,但实际上结果却参差不齐。

主流市场的复苏与边缘产品的困境

以大模型为核心的AI技术,能否引领新一轮硬件创新周期?目前来看,答案并不那么简单。大模型依然主要应用于智能手机和笔记本电脑等传统大宗市场,而在主流品类之外,情况则不容乐观。无论是产业巨头推出的智能眼镜、神经腕带,还是新兴的可穿戴设备如AI Pin、Rabbit R1等,大多未能兑现当初的承诺。

新兴硬件的泡沫破裂

以AI Pin和Rabbit R1为代表的新兴硬件,最初因其超越传统智能手机的新概念而备受期待。AI Pin通过语音对话和激光显示进行交互,Rabbit R1则搭载了先进的AI大模型LAM,声称能够实现复杂的数据处理和学习任务。然而,随着产品的实际使用,问题逐渐暴露:AI功能未完全实现、系统不稳定、算力不足等问题频发,导致用户体验不佳,市场热情迅速降温。The Verge的数据显示,AI Pin从5月到8月的退货量甚至超过了购买量。

可穿戴设备的再尝试

尽管大模型为可穿戴设备带来了新的生机,但它们仍面临诸多挑战。智能眼镜、智能腕带、智能戒指等产品试图借助大模型实现复苏,但在功能和生态系统方面仍存在不足。例如,Meta与雷朋合作的智能眼镜虽能识别物体并提供相关信息,但仍未大规模销售;智能腕带虽能感知神经信号,但需进一步迭代才能成熟;三星的Galaxy Ring虽增强了交互能力,但实用性仍有待验证。这些产品在2014至2015年间也曾出现过类似版本,如今虽然有所改进,但仍难以真正打动用户。

成功的AI硬件特征

并非所有的AI硬件都注定失败。一些产品凭借成熟的技术和明确的商业模式脱颖而出。例如,Plaud Note 录音机、AI鼠标录音笔、Curio的AI玩具、TWS AI耳机等,这些产品通过“+AI”的模式,在原有功能基础上实现了升级,研发效率和产品质量得到了保障。此外,针对特定人群的产品如多模态大模型+OTC助听器,也因其避开大厂竞争而获得了增长机会。这类产品虽然市场规模较小,但更易实现商业成功。

消费电子市场的未来展望

消费电子硬件遵循着“十二年定律”,每隔5到10年会出现一次大规模的技术更新。当前的AI硬件热潮,正是技术驱动、用户期待和行业周期的叠加效应。尽管大模型主导的AI硬件正处于产业初期,未来仍需经历从野蛮生长到稳定统一的过程,但消费电子市场也因此焕发了新的活力。消费电子产品的核心在于“交互”,大模型的出现彻底改变了这一过程,使得人与机器的对话更加自然流畅。

综上所述,大模型虽然为消费电子市场带来了新的机遇,但并非万能钥匙。只有那些具备成熟供应链、清晰商业模式并避开大厂竞争的产品,才有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推动消费电子市场的进一步发展。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