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期间,AI机器人在多个领域大放异彩。从春晚舞台上的东北秧歌表演到各大景区的机器人拜年、导游、舞狮,机器人给游客带来了别样的年味。在北京海淀科技庙会上,百余款机器人展示了它们的多才多艺,包括制作糖人、冰淇淋、下棋,甚至Cosplay扮演白娘子和财神爷。而在湖北、广东、浙江、山东、四川等地的景区,机器人同样忙碌地拜年、舞狮、送年货,甚至成为游客爬泰山的外挂助手和春运期间的堵车助手。
机器人带来的全新春节体验
新春开工第一天,机器人的热度依然高涨。湖北省楚才系列的10款人形机器人集体亮相,展示了拜年、健身等多项技能。这场科技盛宴不仅让人们看到了机器人的多才多艺,也为春节增添了浓厚的科技氛围。
北京首次举办的AI主题科技庙会更是吸引了众多游客。在这里,游客们可以聆听机器人乐队的演奏,品尝机器人调酒师调制的饮品,感受机器人化妆师的专业服务。活动中,书法家与AI春联机同台竞技,中央美院师生与机器人共同书写“福”字,中央音乐学院的指挥机器人登场指挥,传统舞狮与机器狗舞狮同台献艺,古老与现代交织,科技与艺术相融,为观众带来全新的体验。
各地景区的机器人风采
春节期间,各地景区也充满了机器人的身影。在浙江宁波春晚的机器人热舞秀中,50余台机器人一同表演,机器人小甬比心、机器狗翻滚、人形机器人Adam伴舞,场面十分震撼。在浙江乌镇西栅景区,宇树科技的人形机器人身穿花棉袄,与机器狗伙伴一起拜年,吸引了大量游客驻足观看。乌镇世界互联网科技馆内的机器人也异常忙碌,它们忙着制作咖啡、下棋、打冰淇淋,成为游客打卡的新热点。
机器狗还加入了春节舞狮的行列。在深圳的醒狮活动中,传统醒狮与机甲醒狮共同表演,令人耳目一新。在湖北恩施大峡谷景区,机器狗与小朋友们互动,握手、跳舞,欢乐不断。在四川剑门关景区,8只机器狗戴着红围脖,热舞送福袋,成为景区的一大亮点。
机器人助力旅游与交通
泰山景区首次试运营外骨骼机器人,帮助游客轻松攀登泰山。外骨骼机器人支持游客连续行走5个多小时,行程约14公里,极大提升了游览体验。宇树科技的机器狗则承担了运送食品、饮用水和救援物资的任务,为游客提供了便捷的服务。
春运期间,移动充电机器人和智能潮汐机器人也纷纷上岗。移动充电机器人具备无人驾驶和储能技术,能够自动前往车辆附近提供充电服务。智能潮汐机器人则在高速公路收费站灵活调整车道,提高了通行效率。此外,无人机在深圳福田笔架山公园承担了送年货的任务,展现了科技在物流领域的应用潜力。
机器人背后的文化与技术创新
过去,人们对机器人的认知主要停留在替代重复劳动的层面。然而,这次春节的机器人应用潮展示了技术应用的更高维度。从简单的程序控制到深度学习,从单一功能到多场景应用,机器人正在突破工具的单面属性,成为文化体验的传递者和价值创造的协同者。
中国人工智能产业的快速发展为机器人热潮提供了坚实基础。据统计,2024年我国拥有超过4500家人工智能核心企业,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接近6000亿元。机器人不仅在技术上取得了突破,更重要的是它们对文化场景的创造性介入。当秧歌的鼓点与机械臂的律动同频,当舞狮的腾跃被编码成算法指令,当书法挥墨被建模成算法曲线,技术成为了文化传承的新载体,重新定义了科技与人文的共生关系。
未来,机器人将继续深入参与文明进程,成为非遗技艺的“数字传承人”,通过动作捕捉技术复现濒临失传的民间舞蹈;也可能是拓展艺术边界的“设计师”,通过算法和人工智能创作绘画、雕塑等视觉艺术作品。无论机器人如何进化,技术的终极使命始终是服务于人类,让科技更好地融入日常生活,为人们带来更多的便利与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