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在大学教育中的应用:助力还是“偷懒神器”?

AI头条2天前发布 Wiziz
6.9K 0

近年来,随着大模型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它们在大学校园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引发了一场关于教与学的深刻变革。面对新一代大学生,如何科学合理地利用人工智能,成为了教育界关注的焦点。

新学期伊始,北京邮电大学的“码上”平台再次活跃起来,学生们通过这个由大模型赋能的智能教育应用平台,积极提问并寻求帮助。自2023年9月上线以来,“码上”已拥有约1.5万名注册用户,累计提问超过11万次,AI回答次数突破22万次。学生们亲切地称呼它为“码老师”,这个平台不仅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还促进了个性化教学的发展。

从传统教学到人机共生

在计算机学院的一堂课上,教师杨亚正带领学生通过“码上”平台进行编程学习。与传统模式不同的是,学生可以在提交代码后立即获得AI的实时反馈和辅导,帮助他们逐步发现并解决错误。后台数据显示,30%的学生在某些环节遇到了困难,这使得教师能够更有针对性地加强这些知识点的教学。这种人机互动的学习环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了整体教学效果。

打破学科界限,开拓新领域

在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学生们通过选修“法律数据分析基础”课程,学会了使用编程技术对法律判决书进行分析整理。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原本对编程陌生的人文社科类学生,现在能够运用相关技术增进对司法实践的理解。人大高瓴人工智能学院的教师周骁指出,人工智能作为一项战略性技术,正在引领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社会变革,所有专业的学生都应该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

理性看待AI在教育中的角色

四川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大一学生彭毓杭,在“人工智能素养”课上尝试使用AI写作助手完成实践作业。通过对比不同语言风格的生成效果,学生们发现,提供的素材越丰富,生成的文章质量越高。彭毓杭认为,学习并熟练使用人工智能是现代大学生应具备的素质,但同时也需要保持批判性思维,避免过度依赖。

应对挑战,拥抱未来

面对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问题,如是否会导致学生过度依赖或构成抄袭行为,教师们也在积极思考对策。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的教授张羽强调,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科学合理地使用AI工具,还要不断提升自身的学术能力和教学理念。此外,复旦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高校已经对本科生使用AI工具完成毕业论文做出了明确规定,确保学术诚信。

走出校园,服务社会

北京邮电大学的“码上”团队不仅在国内取得了显著成就,还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去年12月,“码上”亮相2024世界慕课与在线教育大会,成为展示中国教育数字化前沿成果的重点项目之一。此外,团队还推出了面向全球学习者的海外版MashOn,并在贵州长顺县启动了大模型数字素养培训实训活动,帮助欠发达地区师生学习和探索大模型技术,缩小城乡及东西部教育差距。

结语

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使教育迎来了一个个性化、跨学科的终身学习时代。在这个过程中,教育的主体依然是人,如何让人与人工智能更好地和谐共生,是我们需要共同思考的问题。建立更加规范、包容且人性化的教育生态,将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