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2年ChatGPT的问世以来,AI大模型已成为科技领域的核心话题。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深入探讨AI大模型在过去两年中的发展轨迹及其当前状态,帮助读者理解这一领域的现状与前景。
大模型行业作为一个快速崛起的新兴领域,经历了萌芽期、探索期,并自2022年起进入了迅猛发展阶段。该产业链上游涵盖硬件(如芯片、服务器)和软件(如云计算、数据库),中游专注于大模型的研发,下游则广泛应用于游戏、医疗、金融等多个领域。
市场规模
中国大模型市场规模迅速扩张,2023年已达到17.65亿元,预计到2030年将增至896.58亿元。全国范围内约有8万家与大模型相关的企业,其中广东省、北京市和江苏省位居前三。
行业痛点
尽管取得了显著进展,大模型行业仍面临诸多挑战。非结构性数据处理、能耗与性能平衡、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等问题亟待解决。此外,GPU芯片依赖进口、AI算法开源生态滞后以及人才短缺也制约着行业发展。特别是能耗与性能的平衡问题,在云端实现的大模型训练需要高精度的中心化算力,导致成本高昂;同时,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方面的问题也日益突出。
发展驱动要素
政策支持、技术进步和市场需求是推动大模型发展的三大动力。国家从“十二五”到“十四五”规划中持续支持人工智能的发展。技术层面,算力、算法和数据是关键要素。需求方面,AI市场的高景气度和大模型下游行业的旺盛需求为行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商业模式
大模型行业的商业模式多种多样,包括直接提供模型服务(API/SDK)、自用模式或垂直应用开发、混合模式、开源模式和生态型商业模式。收费模式主要包括API调用、订阅服务、广告收入和定制化解决方案。
行业细分市场情况
大模型行业主要分为云侧大模型和端侧大模型两大市场。云侧大模型市场规模较大,2023年为16.88亿元,预计到2030年将增至812.39亿元。端侧大模型市场规模相对较小,2023年为0.77亿元,预计到2030年将达到84.19亿元。
行业特征分析
大模型行业竞争激烈,众多企业参与其中,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竞争局面。技术创新、应用场景拓展以及数据和人才资源的争夺成为行业竞争的焦点。
增长特征
大模型行业正处于快速增长阶段,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生产能力持续提升,新投资总额也具有极大的提升空间。
盈利特征
虽然部分企业在初期获得了显著的融资成就,但整体盈利模式尚未完全清晰,短期内难以看到明显的盈利迹象。例如,光年之外、百川智能等企业在早期获得了大量资金支持,但整体盈利情况仍然复杂。
行业竞争环境分析
大模型行业上游供应商的议价能力因主体不同而有所差异,下游购买者的议价能力相对较强。行业内现有企业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形成了多巨头竞争的格局。替代品威胁和潜在进入者威胁也是行业面临的重大挑战。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作者【长弓PM】撰写,微信公众号:【AI产品经理社】,未经授权,禁止转载。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