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模型如何赋能千行百业: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AI头条7个月前发布 xiaotongyan
3.9K 0

近年来,“大模型”这一概念逐渐走入大众视野,引发了广泛关注。大模型不仅能够生成分辨率达1080P的高清视频,还能助力自动驾驶,提供更加人性化的交互体验。2024年以来,我国人工智能大模型快速发展,各种新应用层出不穷,加速赋能各行各业。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强调,完善政策和治理体系,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战略性产业健康发展。

大模型助力智能驾驶

在2024世界智能驾驶挑战赛上,参赛车辆展示了其先进的制动性能检测技术。大模型与汽车的结合,为智能驾驶带来了新的突破。通过接入车内语音助手,大模型可以像人类一样理解并响应司机的需求。例如,当司机表示“我有点冷”时,大模型会根据个人习惯自动调节空调设置。目前,大模型的应用主要集中在智能座舱和智能驾驶领域,并且已有超过10个品牌的汽车搭载了大模型技术。专家指出,大模型能够重构自动驾驶技术架构,合成模拟场景数据,预测安全风险,从而加快自动驾驶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大模型产业蓬勃发展的现状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数据显示,截至今年3月,我国已有117个大模型成功备案。截至目前,共有180多个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大模型完成备案并上线为公众提供服务。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报告显示,2014年至2023年间,中国的生成式人工智能专利申请量超过3.8万件,位居世界第一。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代晓慧认为,以大模型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迅速迭代,正在深刻改变各个行业。

大模型在垂直领域的应用

“谛听”地震波大模型的成功发布,标志着大模型在特定行业的深入应用。该模型由国家超级计算成都中心、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及清华大学联合开发,是首个亿级参数量的地震波大模型,显著提升了地震信号的识别准确率和速度。此外,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推出的“亦智政务大模型服务平台”也在支撑政府各部门利用大模型技术实现数字化转型。如今,各类垂直大模型在工业、医疗、气象、教育、科研等领域展现出广泛的应用前景。

应对挑战:大模型的发展方向

尽管大模型行业发展迅速,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例如,行业内出现了“一窝蜂”现象,导致资源分散和低水平重复。专家建议,大模型企业应聚焦特定领域,专攻细分赛道,解决行业需求。中科院院士姚期智认为,大模型需细化到各个行业中,通过训练形成场景化、定制化、个性化的专有模型,才能真正发挥其潜力。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则强调,要关注源头技术生态、智能体生态、应用生态和行业生态,实现大模型的深度落地。

算力:大模型发展的关键

数字经济时代,算力已成为不可或缺的公共资源。随着大模型参数的增加,其对算力的需求呈几何级增长。国家数据局局长刘烈宏表示,我国正在加快数据基础设施布局,深入实施“东数西算”工程,推动构建全国一体化算力网。截至2023年底,我国算力总规模已达每秒230百亿亿次浮点运算,位居全球第二。然而,我国在算力领域仍存在短板,制约了大模型的大规模应用。为此,专家建议完善全国算力网络一体化规划,适度超前统筹建设智算中心和超算中心,构建国家级算力智能调度体系。

未来展望

从全球来看,我国大模型自主创新能力仍有待提升。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产业发展部主任单志广认为,我国在人工智能关键算法方面整体上仍处于跟随状态,基础原创能力不足。因此,需要持续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有序扩大下游用户数量,以应用带动生态建设。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长余晓晖表示,短期内,大模型已在日常办公、文本创作、图像视频生成等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从中长期来看,大模型将与制造、生物医药、能源、交通等实体经济领域深度融合,成为各行业转型升级的基础赋能工具,推动更大范围的创新。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