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科学智能创新论坛:AI与基础科学深度融合,探索新范式

AI头条4个月前发布 xiaotongyan
7.6K 0

在2024年11月11日举行的“AI Science双螺旋引擎驱动科研新范式”主题论坛上,复旦大学、上海科学智能研究院等机构联合发布了一系列针对不同垂直领域的科学大模型,涵盖气候科学、药物研发、基因组研究、生命流体力学等多个前沿领域。这些模型不仅展示了AI在科学研究中的巨大潜力,也为应对全球挑战提供了有力工具。

气候科学大模型PI@Climate

作为中国首个独立自主研发的气候科学大语言模型,PI@Climate创新性地构建了LLM-ABM模型体系,大幅提升了对于复杂气候变化科学事实、气候变化对自然和社会系统影响、气候减缓和适应行动的认知能力。PI@Climate由复旦大学、上海科学智能研究院、上海创智学院共同研发,形成了包括农学、林学、能源科学等十余个相关一级学科在内的综合性气候变化跨学科数据体系。基于气候相关的结构化与非结构化有效数据,PI@Climate进行了持续训练和微调,能够快速回答诸如“实现100%绿色能源系统的现实阻碍有哪些?”、“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中关于极端天气的内容有什么?”等专业问题。

女娲系列生命科学大模型

“女娲”系列生命科学大模型由复旦大学与上海科学智能研究院共同研发,旨在揭示基因组中98.5%非编码区的“暗物质”对生命过程的影响。女娲-基因导航大模型为这些“暗物质”对生命的作用机制提供了一套“导航图”,揭示了疾病与基因之间的因果关系,为精准医疗和疾病基因研究提供重要支持。女娲-生命流体大模型基于自建的最大规模器官流体力学数据库与物理方程约束方法,实现了对脑动脉血液流动等疾病机制的高精度模拟,计算效率比传统CFD方法提升了100倍。女娲-生物结构大模型则采用先进的DiT扩散模型架构,在生物分子结构预测上超越了现有水平,支持蛋白质与抗体药物开发,为癌症免疫治疗和重大疾病治疗提供助力。

科学智能前沿观察

论坛上,上海科学智能研究院联合复旦大学、集智科学研究中心及阿里云共同发布了《科学智能前沿观察》报告,概述了科学智能的定义与发展范式,深入总结了多个前沿方向。报告指出,AI与基础科学的深度融合将开启AI与科学“双螺旋引擎”共振驱动的科学研究新范式。一方面,AI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具体领域的科学研究;另一方面,领域学科知识用于改进AI算法和架构。这种双向互动类似于DNA和RNA的双螺旋结构,AI将成为科学研究探索的最前沿,而科学启发的AI也将成为实现通用人工智能的重要支撑。漆远院长表示,希望推动和支持更多科学家进行深度融合,共同探索科学智能的新未来,打造能够自主发现复杂世界未知规律的“AI爱因斯坦”。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