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天涯》杂志深度求索:从深度焦虑到文学创新

AI资讯2个月前发布 IdeaSavant
4.4K 0

2025年初,《天涯》杂志迎来了其改版30周年纪念。在这个媒介融合的时代,非虚构写作成为了一种与历史和集体记忆紧密相连的文体。众多学者、作家和评论家继续致力于这一文体的创作,探寻我们的来路和精神家园。新年伊始,《十月》杂志推出了作家阿来的《黄河源传》,以实地考察的方式记录了黄河源头的壮丽景色,科学与人文、史实与当代经验相互交织;《钟山》则推出了学者李洁非的专栏“识秦录”,重新审视我们熟悉的秦朝历史。与此同时,《天涯》杂志坚守着“道义感、人民性、创造力”的办刊宗旨,积极探索变革之道。

从深度求索到深度焦虑

春节期间,人工智能助手DeepSeek的问世引发了广泛讨论。这款推理模型性能卓越,被誉为全球科技领域的“现象级事件”。DeepSeek不仅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也让许多作家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焦虑。作为一份纸质刊物,《天涯》在人工智能时代如何保持竞争力,如何继续引领思想界、知识界和文学界的探索,成为编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然而,这种深度焦虑也促使我们更加积极地探索,文学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探索工具。尽管人工智能可以提供各种解决方案,但最终落实这些方案的仍然是人类自己。阅读、写作和生活都需要人的参与,这也证明了人类的独特性和主体地位。

《天涯》的深度求索:思无涯

《天涯》杂志设有多个栏目,包括“作家立场”、“民间语文”、“特稿”、“小说”、“散文”、“研究与批评”和“艺术”等,涵盖了社会思想批评、民间语文资料、深度特写稿件、文学作品及艺术前沿观察等内容。作为《天涯》的王牌栏目之一,“作家立场”始终关注社会热点问题,体现了文学期刊应有的思考能力。2025年第一期的“作家立场”栏目重点关注生态议题、乡村振兴和生命不平等,推出了“我们为何再谈生态”小辑、“乡村的可能”讨论小辑,以及《赡养人类与废弃生命》等深度文章。

生态议题的再思考

1999年,海南省作家协会在三亚南山举办了“生态与文学”国际研讨会,探讨了环境生态问题的社会、政治和文化原因,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2024年,“五指山生态文学周”再次聚焦生态文明建设与发展,深入探讨了生态变化与经济发展、当前世界的生态危机、生态文学与人类未来等议题。这些讨论既是对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生态文明的思考,也是对全球生态危机的预警,展现了文学在应对时代挑战中的重要作用。

乡村振兴的新视角

“乡村的可能”讨论小辑汇集了知名学者孙歌、青年学者李泾荷和吴翰洁关于福建屏南乡建实践的观察与思考。孙歌分享了她在澳大利亚求学期间对原住民研究的启发,探讨了如何在多元力量的协同推动下,进行富有创新性的乡建探索。李泾荷和吴翰洁则通过深入的田野调查,展示了新时代乡建的新视角。这些文章表明,即使在人工智能时代,仍然有人在乡村大地上进行实地考察,发现中国乡村的真实面貌。

新人作家的崛起

《天涯》杂志始终坚持“不厚名家,不薄新人”的用稿原则。近年来,杂志推出了许多新人作家的作品,成为他们首次发表作品的平台。2025年第一期的三位新人作者郑礼、姜薇和如君,分别带来了《传记》、《夏日雪橇》和《真想跳舞啊》三篇小说。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新人作家的独特视角,也为文学界带来了新的活力。郑礼的小说《传记》讲述了主人公在九华山下的避世经历,姜薇的《夏日雪橇》探讨了虚构世界中的真实,如君的《真想跳舞啊》则通过大学生与厂妹的友谊,展现了当代年轻人的情感世界。

未来的探索与追问

面对人工智能带来的深度焦虑,《天涯》杂志将继续追问“为什么”和“怎么办”。我们深知,深度求索不仅会震动科技界,还会延伸至思想界、知识界和文学界。但正是这种深度焦虑,促使我们在无涯的世界中不断探索。文学作为一种探索工具,将继续帮助我们重新找回人类的主体地位。未来,《天涯》将在办刊过程中不断探索新的可能性,继续引领思想界、知识界和文学界的深度求索。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

none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