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摆脱算法推荐的束缚,掌控自己的信息流
面对春节走亲戚时的短视频公放声,我选择了默默刷微博、豆瓣和即刻,按时间线浏览我关注的博主们的动态。尽管我很少看短视频,尽量避开推荐算法,但这并不是因为我有多特别,只是希望按照自己挑选的信息流,尽可能与世界保持同步。这种上网习惯看似复古且清醒,但我逐渐意识到,很多时候,我的注意力依然被无形地浪费。
按时间线刷信息的局限
在找选题之外,我日常接触信息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按时间线刷动态,例如在微博上,我只点击「最新微博」,跟进我关注的博主发布了什么内容,从不打开「推荐」或「热搜」。尽管微博上有不少无聊的营销号和情绪化信息,但在自己构建的信息茧房中,我感到平静。微博是我能看到大段文字的少数社交媒体之一,我不喜欢资讯类短视频,因为视频即使可以倍速播放,信息量也无法像文字那样一览无遗。
主动搜索与算法推荐的区别
第二种方式是主动搜索,AI 搜索和小红书是我常用的「搜索引擎」。尤其是小红书,无论是刚推出的 App 使用心得,还是非常细节的剪辑问题,都能在这里找到答案。但我不喜欢小红书的算法推荐,甚至对其入口设置也不满意。进入小红书后,首页是「发现」,即算法推荐的内容,而「关注」需要手动选择,即便在「关注」栏,信息也不完全按时间线排列。这似乎在暗示我们,应该遵从推荐算法识别出的内容。
主动选择信息的重要性
这两种接触信息的方式,最终导向同一个结论——我更愿意主动选择信息,而不是被动接受。这意味着我能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注意力吗?未必。我不断点击「最新微博」,本质上与刷新短视频并无二致。我依然在期待「新」的信息,只是选择了「人工推荐」而非「算法推荐」。然而,「新」本身并不直接产生意义,它带来的更多是短暂的刺激和焦虑。
信息的积累与遗忘
在刷新信息流时,我常常会点赞、收藏甚至截图保存一些可能有用的信息。但实际上,我很少再次使用这些资料,甚至难以精准找到它们。这些信息以碎片形式存在于手机中,最终被遗忘。热点话题从我身边掠过,而我则习惯了储存和遗忘。这种习惯并未带来更长久的快乐和满足,反而增加了心理负担。
现实压力与信息消费
放下电子产品,告别信息流,是否能让我们过上丰富多彩的生活?事实上,情况往往相反。现实的压力太大,可交流的人太少,因此我们更倾向于在线上寻找快乐。基于兴趣的算法推荐、按时间线排列的信息流以及几分钟的电影解说,成为我们缓解压力的方式。然而,这些信息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反而可能降低我们的感受力,因为它们是「不劳而获」的,不需要投入太多精力和时间。
主动寻找喜爱的事物
或许我们应该主动慢下来,寻找真正喜爱的事物。我喜欢读历史,2024 年读过的一本书是《漫长的余生》,讲述了一个北魏宫女和她的时代。书中不仅描述了有权势者的争斗,也展现了边缘人的故事。阅读历史是一种主动接受信息的美好体验,它告诉我们,在漫长的历史中,人的命运和声音始终重要。DeepSeek 告诉我,喜欢阅读历史体现了存在主义哲学,我寻找的不是答案,而是无数种可能性。
创作而非消费
作为一名编辑和作者,我意识到,除了书籍,我们还可以从与受访者的交谈中学到很多。2024 年,我体验了许多 AI 产品,但写成文章时,往往显得枯燥无味。我试图用流行语和热点话题吸引读者,但内心仍感到失落。我希望与热点保持距离,以内容本身抓住读者的目光。然而,内容本身往往不够精彩,很多时候我只是在重复官方的说辞。相比之下,真正的创作者通过新技术创造出完整的作品,他们从自己的生命体验中生发出创作的冲动。
人类的创造与自制力
DeepSeek 和我的讨论得出相似的结论:创造而非消费,才能避免被异化。正如纳瓦尔所说,「成为一名创造者,你就不必担心工作、职业和 AI。」尽管这句话带有乐观色彩,但我相信,只有通过内在动力推动我们前行,从自己的生命经验出发,才能发出独特的声音。摆脱信息的碎片化,关注生活和周围的事物,不盲从外界的喧嚣,才能真正掌控自己的注意力。
© 版权声明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