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探讨了2024年六大社交平台在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方面的最新进展及其面临的治理挑战。AIGC正迅速成为社交平台创新的关键驱动力,然而,随之而来的安全和治理问题也不容忽视。
AIGC已经成为社交平台创新的核心推动力。2023年,妙鸭相机凭借“AI玩图”功能掀起了一股热潮,各大平台纷纷效仿,将AIGC技术融入其业务流程,以期创造全新的互动体验和用户参与方式。2024年春节期间,微博推出了“评论罗伯特”机器人,它会在用户发布超过10字的原创微博时随机回复,标志着平台对AIGC应用场景的初步探索。随后,微博陆续推出了多个功能性AI账号,如@夸夸小猫猫和@配图猫,这些AI账号主要依赖用户的主动互动,功能相对有限。
短视频平台的多元化应用
相较于其他社交平台,短视频平台在AIGC的应用上更为多样化,尤其注重创作属性。抖音通过集成AI特效模块和内嵌AI小程序,降低了用户使用生成式AI的门槛。例如,“FacePlay”抖音小程序在2024年累计使用量超过1.1亿次,成为平台内容创作的重要工具。此外,快手推出了“可灵AI”APP,抖音旗下的剪映也推出了“即梦”APP,进一步推动了AIGC在视频编辑中的应用。
AIGC治理难题显现
随着AI技术的普及,社交平台面临的安全和治理难题日益突出。主要问题集中在四个方面:虚拟数字人直播、AI换脸、AI种草带货,以及AI内容标识。微信视频号对虚拟数字人直播采取严格限制措施,而抖音和小红书则要求数字人直播必须完成注册与备案。AI换脸技术带来了深度伪造和商业化滥用的风险,尤其是用于虚假宣传和商业变现时,容易触犯相关法律法规。目前,只有小红书明确禁止通过AI生成内容进行商业变现。
AI内容标识与版权争议
为了应对AIGC带来的治理挑战,各大社交平台都要求用户在上传内容时声明是否由AI生成,并在发布后显示“AI生成”标签。然而,实际执行效果并不理想,主要原因在于标注入口隐蔽且缺乏显著提示。尽管抖音、小红书、哔哩哔哩等平台已开始通过技术手段自动监测疑似AI生成的内容,但整体鉴别能力仍有待提高。此外,平台既是内容生产者又是AI开发者的角色,使得用户上传内容的版权归属和使用方式变得复杂。
治理新规出台,但仍需落实
2024年,针对AIGC的治理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9月14日,网信办发布了《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征求意见稿)》,明确规定传播平台需对AI生成内容进行显著标识。抖音针对违规使用AI生成虚拟人物的行为,采取了下架视频、取消投稿和营利权限、封禁账号等措施。腾讯视频号也在修订《视频号橱窗达人“发布低质量内容”实施细则》,加强对非真实直播行为的管控。与此同时,司法案件也反映了AIGC治理的复杂性,如小红书的Trik AI因涉嫌未经授权使用插画师作品进行AI训练而被起诉。
总的来说,2024年社交平台在AIGC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也面临着诸多治理挑战。未来,如何平衡技术创新与用户权益保护,将是各大平台需要持续关注的重点。
© 版权声明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