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与机器人助力智能生产线:中国高铁制造的创新之路
随着全国两会的临近,中车首席技能操作专家张雪松正积极准备相关建议。他与几位工友展开热烈讨论,围绕科技创新、高技能人才培养、工匠精神以及新质生产力发展等议题展开交流。张雪松表示,随着设备逐渐智能化和数字化,如何将AI、大模型和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应用于生产线,使产线和机器人更加智能,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AI赋能,推动智能制造
张雪松认为,通过AI技术建立数据模型,可以更有效地利用过去积累的数据和参数,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后期生产。作为中车唐山机车车辆有限公司的机械钳工特级技师,张雪松从普通技术工人成长为行业领军人物。2007年,他成立了技能大师工作室,汇集了29名涵盖动车组和城轨车体制造全部工序的专业人才。工作室在创新创效、质量攻关、技艺传承和高技能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创新成果丰硕,填补国内空白
截至目前,张雪松的工作室已经完成了超过60项质量攻关项目,获得了311项生产操作创新成果,其中13项为国家发明专利,24项为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多项工艺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去年两会期间,张雪松针对高技能人才培养和智能制造加速推进提出了多项建议,并得到了相关部门的积极回应。
数字化与智能化提升生产效率
张雪松特别关注数字化和智能化对企业新质生产力的提升作用。在日常工作中,他和团队深刻体会到,数字化技术和智能生产线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例如,在高铁铝合金车体制造过程中,过去焊缝打磨完全依赖人工操作,不仅效率低下,产品质量也不稳定。如今,借助智能产线和工业机器人的应用,不仅产品质量大幅提升,生产效率也提高了两倍。
见证高铁制造业的变革
张雪松见证了中国高铁20年的发展历程,从传统制造模式向大量应用工业机器人和智能生产线的新模式转变。新技术和新产品的不断迭代更新,使得高铁制造生产模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不久前,中国中车发布了新一代复兴号高速动车组CR450,其运营时速将达到每小时400公里。未来,团队将继续致力于研发速度更快、安全性更高、乘坐体验更好的高铁产品。
肩负使命,继续前行
张雪松表示,他会广泛征求工友们的意见和建议,结合自身的深入调研,将这份关于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的建议带到全国两会上,以实际行动撑起民族工业的一片蓝天。他充满信心地展望未来,期待着更多创新成果的诞生。
© 版权声明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