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全球人工智能治理与国际合作:确保技术向善与普惠

AI资讯2个月前发布 Lexi
8.6K 0

2024年11月,习近平主席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九次峰会上强调,要引领数字化转型,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制定新兴领域规则,加强人工智能国际治理与合作,确保人工智能造福全人类。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治理挑战。数据安全、算法偏见、技术垄断、军事化风险以及自动化对就业的影响等问题,亟待全球共同努力解决。

全球人工智能治理现状分析

当前,人工智能的发展正在重塑全球治理体系,多个国际组织和国家间的合作平台已开始推动人工智能治理框架的建立。然而,治理总体仍处于碎片化、阵营化的滞后状态,缺乏统一的全球协调机制。虽然多边治理机制初步建立,但各国在安全、隐私、伦理、军事应用等领域的政策存在重大分歧,导致治理框架碎片化。例如,在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方面,欧盟严格执行《通用数据保护条例》,而美国的数据政策相对宽松,但对国家安全领域设立壁垒。此外,人工智能军事化风险治理上,联合国虽就“致命性自主武器系统”展开讨论,但尚未形成约束性协议。

技术标准竞争与地缘政治影响

人工智能标准的制定决定了技术的全球适用性,各主要经济体在该领域展开激烈竞争。美国强调市场驱动,主张企业主导,推动谷歌、微软等科技公司制定行业标准;而欧盟则强调严格监管,设立高风险人工智能应用的法律框架。各国在技术标准上的不同立场可能导致人工智能市场的碎片化,全球技术合作受阻。此外,人工智能已成为国际科技竞争的核心,个别国家采取“技术封锁”战略,限制他国获取高端芯片和先进算法,试图在全球科技竞争中占据优势。这种做法可能导致全球人工智能供应链碎片化,影响技术创新的全球合作。

中国在人工智能治理中的贡献

2023年10月,习近平主席宣布提出《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推动各国协力绘制全球人工智能治理的未来蓝图。中国在人工智能国际治理中支持在充分尊重各国政策和实践的基础上,推动形成具有广泛共识的全球人工智能治理框架和标准规范。在国内,中国积极推进人工智能治理实践,为国际社会提供可借鉴的模式。中国实施了多项法规,如《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和《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算法监管、数据安全和伦理审查体系。此外,中国通过“一带一路”数字合作网络共享人工智能治理的最佳实践,提出“数据主权”与跨境数据流动结合的治理模式,探索兼顾数据安全和全球数据共享的平衡方案。

推动人工智能国际治理与合作的路径

为了确保人工智能的发展符合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国际治理与合作需要在规则协调、技术普惠、安全可控三大方面取得突破。首先,应在联合国、二十国集团等多边机制下,围绕人工智能伦理、数据治理、算法透明度、跨境监管等关键议题达成共识,减少政策分歧,避免治理碎片化。其次,需推动全球法律和标准的对接,确保全球人工智能产业的公平竞争。此外,还需鼓励区域与双边人工智能治理合作,构建更加灵活、多层次的治理体系。

在技术普惠方面,应加强发展中国家的人工智能技术能力建设,推动技术、人才、基础设施的开放共享,缩小全球数字鸿沟。建立国际人工智能技术共享平台,避免数据壁垒和技术垄断限制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升级,确保发展中国家能公平利用数据资源。此外,全球人工智能合作还需要加强国内外企业和学术机构的协作,促进跨国企业共建人工智能产业生态,确保技术进步不受“人才保护主义”的阻碍。

在风险治理方面,国际社会需尽快建立人工智能风险评估与预警体系,在军事、金融、医疗等关键领域完善技术安全评估、算法透明度审查和责任追溯机制。各国需加强人工智能伦理与算法监管,制定透明度标准,确保人工智能发展符合人类社会的共同价值观。

总之,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全球性的机遇与挑战。只有通过国际协调与合作,才能携手打造公平、安全、可持续的人工智能未来,让科技进步真正造福全人类。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

none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