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李景虹呼吁加快制定《人工智能促进法》,以应对快速发展的AI技术带来的挑战和机遇。随着AI技术渗透到各行各业,如何进一步促进其健康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李景虹指出,AI不仅对经济产生深远影响,也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以及教育体系。因此,迫切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法律框架,确保AI技术能够造福社会。
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人工智能的研究与发展,早在2017年就发布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针对大语言模型的迅猛发展,相关部门出台了《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并已有超过200个大模型完成备案。此外,国家还颁布了《数据安全法》和《个人信息保护法》等一系列法规,旨在保障数据的安全性和跨境流通。
社会各界认知分歧与立法紧迫性
尽管AI技术带来了巨大的潜力,但社会各界对其认知仍存在较大分歧。例如,无人驾驶出租车事件引发了公众讨论,对传统就业市场的冲击、非法滥用和技术失控的风险等问题也引起了广泛担忧。这些因素限制了AI技术的进一步探索和发展。李景虹强调,从全球视角来看,美国在AI基础创新和技术方面占据领先地位,并通过放松监管等手段保持竞争优势。欧盟则通过出台《人工智能法》掌握了治理规则的主导权。发展中国家也在积极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AI立法实践。
立法建议与重点领域
基于此,李景虹提出应将AI创新发展的基础性立法提升至国家战略层面,加快制订并出台《人工智能促进法》。该法案应聚焦于六个关键领域:有效应用、普惠服务、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就业保障和国际合作。通过系统性的布局,不仅可以促进AI技术在国内的应用和发展,还能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
破解制约AI发展的基础性问题
李景虹指出,《人工智能促进法》需着眼于长远发展,解决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具体而言,应着力破解制约AI发展的认知不足、法律法规和政策协调滞后、优质数据供给和保障不足、版权和知识产权保护等基础性问题。同时,进一步明确政府各部门及社会各界的权利、责任和义务,加强普及教育和宣传力度,推动全社会加深对AI技术的理解,为迈向数智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教育与社会普及
在教育方面,李景虹认为,应根据AI技术的影响调整专业布局和人才培养模式。例如,对于可能受到AI冲击较大的专业,可以逐年减少招生规模,并在教育内容和方式上进行改革,通过引入AI技术优化教学过程。此外,为了让更多人正确理解和接受AI技术,科普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应根据不同人群的特点,制定差异化的AI普及方案,确保AI技术能够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各个层面。
© 版权声明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