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时代高等教育的变革与挑战:如何培养大模型时代的原住民
大模型时代的来临,为高等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国内多所高校积极引入DeepSeek大模型,并完成本地化部署,使得AI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逐渐深化。面对这一变革,如何培养适应新时代需求的学生,成为教育者们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高校拥抱AI技术,探索新教学模式
不少高校迅速响应这一波技术红利,纷纷将DeepSeek大模型本地化部署,并制定了多样化的使用计划。浙江大学不仅为校内智能体“浙大先生”部署了DeepSeek,还向全国CARSI联盟的800多所高校开放共享。东南大学则在其全国产云智算平台上部署了该大模型,支持复杂逻辑推理与长文本深度交互。北京师范大学基于校内高质量语料,为各层次课程定制情境化智能助教。北京交通大学则开放了“深度思考模式”,帮助教师高效解决复杂问题。
AI对课堂“含金量”的挑战与应对
随着AI技术的普及,传统教学场景如上课、作业、考试等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一些大学老师甚至感到压力巨大,担心自己的工作被AI取代。西交利物浦大学执行校长席酉民指出,高等教育需要系统化地进行AI重塑,从管理、教学到评价都需要做出调整。沈阳教授认为,大模型的快速发展催生了新的矛盾,即技术创新与教学实践机制滞后的冲突。教育者们需要思考,如何在AI时代重新定义课堂的价值,培养学生不可替代的“看家本领”。
核心价值转变:从知识传授到全面发展
面对AI的冲击,大学的核心价值需要进行根本性转变。席酉民提出,教育的目标应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转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包括认知发展、情感成熟和社会适应。沈阳教授进一步指出,大模型的出现意味着创新和思维的工业化,教育应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考,培养终身学习能力和良好的道德品质。这一转变不仅有助于个人的自我实现,也为社会的进步和繁荣贡献力量。
课程重构:迎接AI时代的教育变革
在全国政协常委、东南大学副校长金石看来,当前最紧迫的挑战是“知识更新速度滞后于AI迭代”和“标准化考核难以评估人机协作能力”。为此,高等教育急需进行核心课程模块化重构,探索跨学科项目制学习,并建立科学多元的评价体系。清华大学自2023年起启动人工智能试点课程,目前相关AI课程已增至113门。浙江大学也将人工智能通识课分为四大类,覆盖全校60个班的3000多名学生。东南大学则建设了覆盖所有专业的“AI-MUST”课程体系,全面修订课程教学大纲,增设凸显人工智能素养与技术支撑的课程目标。
个性化教育的规模化实现
北京邮电大学教育数字化特聘专家徐童认为,项目制学习是实现个性化教育的有效途径。通过开发教育大模型的应用系统,支持学生边做项目边学习,这种模式受到越来越多同学的认可。徐童指出,大模型技术的强大能力与低成本特性,可以为每个学生提供实时、个性化、启发式的辅导,实现真正的因材施教,使规模化的个性化教育成为可能。东南大学已经在新一轮培养方案中要求所有专业至少建设一门跨学期的项目驱动式课程,鼓励学生开展原创性科研创新。
知识储备与考试改革
尽管AI可以瞬间提供答案,但专家们一致认为,学生仍然需要体系化的知识储备。吴飞教授解释,只有对问题所涵盖的知识有全面了解,才能有效利用人工智能工具解决问题,并对AI给出的答案进行辨识。考试形式也需要重新定义,不再依赖闭卷考试,而是设计允许使用AI工具的考试,考察学生利用AI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席酉民强调,考试应更加注重考查学生使用AI工具解决问题的思维和互动过程,而不仅仅是结果。
批判性使用AI,教师转型为“认知架构师”
面对学生过度依赖AI完成作业的现象,教育者们提出了多项引导措施。金石建议,首先应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明确学术伦理规范,制定人工智能使用指南。其次,设计相关课程或增加教学环节,如开设“AI工具批判性使用”必修课,让学生直面技术便利与学术规范的冲突。徐童认为,通用大模型用于教育场景时,应针对教育规律进行调整,避免直接给出结果导致学生产生思维惰性。吴飞补充道,学生需要转变观念,不能一味依赖AI,而应学会驾驭AI工具,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结语:教育者需率先实践
大模型时代的到来,不仅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对教育者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者们需率先实践,把每次技术颠覆都变为活教材,让课堂始终比AI快半步。真正的教育不是对抗技术洪流,而是教会学生驾驭浪潮,培养适应新时代需求的创新人才。
© 版权声明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