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我觉得DeepSeek(深度求索)写的作文没有我写得好。”今年春节,当一位五年级的孩子提议让人工智能写一篇小作文时,北京的王女士曾担心孩子会依赖AI完成作业。然而,孩子不仅没有盲目接受AI的结果,反而提出了许多修改建议。王女士感慨道:“也许这代孩子的人工智能素养超乎我们的想象。”
学生与AI共生共荣
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闵行紫竹分校校长施洪亮对于学生熟练使用AI工具并不感到意外。他指出,如今的中小学生早已习惯使用各种在线解题工具,像DeepSeek这样的AI工具对他们来说就像从圆珠笔换到钢笔一样自然。施洪亮强调,教育工作者的新使命在于引导学生正确利用AI,提升他们的创新能力和批判思维。
培养AI驾驭者的素质
专家们一致认为,青少年应成为AI技术的“驾驭者”。清华大学互联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李晓东表示,青少年应将AI视为思维延伸工具,而不是简单的答案生成器。他们要学会用AI处理重复性任务,专注于高阶思考和创新。此外,学生还需要具备批判性思维,避免盲目接受AI的结果,并且要坚守人文价值和原创精神。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人工智能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胡小勇也强调,要培养学生科技向善的价值观,确保他们在使用AI时遵循伦理道德。
政策支持与实践探索
2024年年底,教育部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通知》,推动更多学校探索AI教育的应用。例如,重庆市九龙坡区谢家湾学校配备了60多台AI智能设备,覆盖多个学习场景,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学习体验。全国人大代表刘希娅认为,AI技术能够帮助学生实现个性化学习,满足他们的个性特质和发展需求,从而提升未来的竞争力。
中学阶段的AI实践活动
施洪亮认为,中学阶段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AI实践活动。学校举办了多场科技赛事,组织学生参加青少年数字素养训练营等活动,激发了许多科技创新的潜力。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不仅能掌握AI技术,还能培养团队合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高校的AI伴学之路
对于大学生而言,AI伴学意味着什么?胡小勇指出,大学生应超越浅表的技能操作,强化AI伦理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他们要学会善问存疑,掌握提示语能力,引导AI输出高质量内容。同时,要保持对创造性活动的好奇心和思维自主性,增强跨学科知识的交叉与迁移能力。高校应积极探索“智能+”新质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学科专业设置,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拔尖人才。
结语
在AI时代,教育工作者和学生都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我们要引导学生正确使用AI工具,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批判思维,确保他们能够在AI时代中茁壮成长。正如云南网友“郑子语”所说,人与工具的关系至关重要,我们应该在利用AI的同时,保持对自然和社会的深刻理解,避免陷入“纸上谈兵”的困境。
© 版权声明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