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成式人工智能产业链现状及投资前景分析

AI资讯2个月前发布 WriteRanger
4K 0

生成式人工智能作为人工智能领域的重要分支,已成为全球最热门的投资领域之一。在中国,生成式人工智能相关产业的发展已初见成效。通过政策的积极引导和企业的持续探索,生成式人工智能已广泛应用于内容创作、企业运营、科技研发、工业生产等多个领域。

生成式人工智能产业链概述

生成式人工智能是基于算法、模型和规则生成文本、图片、声音、视频、代码等多模态内容的人工智能技术分支。该产业链分为三层架构:基础层、模型层和应用层。基础层包括数据、算力等软硬件产品;模型层分为通用大模型和行业大模型;应用层则涵盖了互联网、金融、教育、医疗、工业等多个领域。当前,中国生成式人工智能产业链已形成“基础层为底座、技术层为核心、应用层为延伸”的完整链条,带动了国产芯片和云计算等产业链的升级。

产业链上游分析

数据标注是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关键环节之一,它将原始数据加工处理成机器可识别的信息。2023年,中国数据标注市场规模达到约60.8亿元,预计2025年将达到102.1亿元。主要参与者包括百度、阿里、京东等科技巨头以及海天瑞声、云测数据等专业服务商。这些企业和机构凭借先进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在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

AI芯片是专门为人工智能计算设计的集成电路,近年来市场规模迅速增长。2023年,中国AI芯片市场规模达到1206亿元,预计2025年将达到1530亿元。寒武纪、地平线、燧原科技等龙头企业在技术突破和产能扩张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推动了中国AI芯片产业的自主可控和高质量发展。

AI服务器市场规模也在逐年增长,2022年末国内AI服务器市场总规模达420亿元,预计2025年将达到610亿元。浪潮信息作为市场的领导者,占据了约47%的市场份额。其他主要厂商还包括新华三、宁畅、安擎、坤前和华为等。

产业链中游分析

生成式人工智能产业正加速发展,不断催生新的应用场景和商业模式。2024年,中国生成式人工智能市场规模约为209亿元,预计2025年将达到257亿元,2030年将超过万亿元。截至2024年底,共有302款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在国家网信办完成备案,其中2024年新增备案240款。北京市、上海市、广东省、浙江省、江苏省等省市的备案数量名列前茅。

在专利申请方面,中国生成式人工智能相关专利申请量超过3.8万件,占全球总量的70%,位居世界第一。腾讯、中国平安、百度等中国企业以及中国科学院、浙江大学、清华大学等科研机构在专利申请中占据主导地位。

2024年前三个季度,我国共发生504起与人工智能相关的投融资事件,合计金额约812亿元。投融资事件主要集中在人工智能自身应用、传统行业应用、机器人相关领域和人工智能硬件与技术。

产业链下游分析

截至2024年12月,中国有3.31亿人听说过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占总人口的23.5%。从各年龄段网民的使用情况来看,20-29岁网民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的比例最高,达到41.5%,其次是30-39岁网民,比例为23.9%,6-19岁网民的比例为21.1%。

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的主要应用场景包括回答问题、日常办公和创作内容。调查显示,77.6%的用户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来回答问题,45.5%的用户将其作为办公助手,主要用于生成会议纪要和制作PPT。此外,随着多模态大模型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用户开始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生成图片和视频,占比为31.0%。

总结

中国生成式人工智能产业呈现出“北京-广东-上海”三角主导、新兴区域协同发展的格局。核心集聚区包括广东(深圳/广州)、北京、上海,新兴增长极包括浙江(杭州)、江苏(南京/苏州)、安徽(合肥)等。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场景的拓展,生成式人工智能将继续推动各行业的创新发展,为经济和社会带来更大的价值。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

none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