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与新康波周期:2025年迎来产业变革
新康波周期的曙光逐渐显现,人工智能(AI)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核心驱动力,正在深刻改变各行各业的发展格局。从ChatGPT到DeepSeek,生成式AI技术的迅猛发展不仅加速了产业变革,还预示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两会代表和委员们一致认为,世界即将进入一个新的康波周期,这将是一个以核心技术突破为标志的长期经济波动。
人形机器人引领变革
截至去年底,全国已有近百家从事人形机器人研发的企业,其中超过30家计划在今年实现商业化量产。然而,这一新兴领域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诸多挑战。工程师们在傅利叶智能机器人实验室里,对通用机器人进行无数次的训练和调试,以确保每个细节和关键关节都能达到最佳状态。尽管如此,协同难题依然存在,通信协议和接口标准的缺失使得硬件、算法与应用场景之间的协同变得困难。
标准化与规范化迫在眉睫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电气装备科技创新部部长张帆指出,AI新技术虽然在消费端挖掘出了许多新风口,但在制造端尚未催生出高价值的应用场景。此外,部分“伪智能”产品流入市场,误导消费者。为解决这些问题,由中国主导制定的全球首个养老机器人国际标准已发布,旨在引导从业者正视技术瓶颈、成本制约及市场需求差异。全国政协委员张英建议加快制定行业分类体系、通信协议等基础标准,明确人机交互的安全规范及伦理准则,从而提升产业规模化效率。
国家级测评认证机制的建立
为了保障上市产品质量和安全性,张英呼吁从国家层面加强测评认证机制,打造国家级测评认证“考场”,推动人形机器人“持证上岗”。近日,全国首个异构人形机器人训练场在上海启用,预计今年将沉淀1000万条数据,有助于解决标准难统一、数据无法跨平台迁移复用等瓶颈问题。
算力资源的统筹布局
算力对于AI产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调研显示,各地算力资源分散,亟需统筹布局。张帆建议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行业牵引作用,建设AI联合创新中心,共建、共享、共用行业垂直大模型。同时,通过产教融合破解高校科研的算力困局,支持社会各类主体协同推动AI数据科学和高质量语料库建设。例如,上海交通大学已完成DeepSeek全系列模型的本地化部署,成为国内首批实现千亿级大模型全栈国产化部署的高校之一。
科研新范式的探索
全国人大代表、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丁奎岭表示,依托与企业共建的上海交通大学鲲鹏·腾科教创新卓越中心,将推动DeepSeek系列模型与课程教学、科研创新深度融合,探索AI加持下的科研新范式。学校正酝酿成立千万元级“AI+”种子基金,面向全校征集优质课题,鼓励传统学科师生融合AI技术,开拓科学研究的新可能。
制度护航AI健康发展
随着大模型的井喷式发展,通用AI进入研发快车道,但也带来了AI造谣、侵权、诈骗等问题。全国政协委员吕红兵指出,AI立法已成为当务之急。他建议先选择生成式AI这一社会最关心的领域,尽快推进“小、快、灵”立法,尽早出台行政法规。这部法规应明确技术开发者、服务提供者、使用者、监管者及社会公众的权利和义务,确保技术应用发展遵循公平、透明、可信的原则。
展望未来
在新康波周期的背景下,人工智能将继续引领产业变革,成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通过系统设计、前瞻布局和制度护航,我们将迎接更加智能、高效的未来。正如丁奎岭所说:“相信下一个DeepSeek级的创新突破,就在我们身边。”
© 版权声明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