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赋能中国制造业数智化转型:激活智能制造新动力
在机械臂的精准操作和数据流的高效传输下,中国制造业正在经历一场由人工智能(AI)引领的数智化变革。3月2日,科技日报记者探访太重智能高端液压挖掘机产业园区时,目睹了1216台机器人协同工作,实现了从钢板到成品的全流程自动化生产。这里,每8.8分钟就有一块钢板经过5公里长的生产线,最终变成工程挖掘机的一部分。“机器人协同作业使我们实现了‘钢板进、整机出’的自动化生产流程。”太重集团技术中心高级工程师朱少辉表示,“数智化转型给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智能制造取得显著进展
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数据,截至2024年底,中国已建成1200余家先进级智能工厂和230余家卓越级智能工厂,智能制造取得了长足发展。朱少辉指出,尽管AI在智能制造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技术瓶颈依然是行业发展的一大挑战。为了进一步推动智能制造,必须突破底层技术,实现全产业链的智能化。
提升产业链协同水平
朱少辉强调,大中小企业的数智化转型协同水平有待提高,尤其是需要加强产业链龙头企业的支撑作用。江西省萍乡萍钢安源钢铁有限公司(简称“萍安钢铁”)作为一家拥有70年历史的老牌钢铁企业,近年来通过装备升级,自动化水平稳步提升。然而,温菲发现,部分生产一线岗位仍采用手动操作模式,效率较低。为此,温菲认为,必须深入挖掘AI应用场景,推动智能制造的系统化和集控化,实现全链条的智能化贯通。
跨学科攻坚与人才培养
海尔集团作为国家智能制造标杆企业,正通过AI技术重塑产业和经济形态。周云杰指出,AI的最大价值在于其全场景的穿透力,能够实现跨设备、跨产线、跨产业链的全局优化。企业应以场景为牵引,加快AI应用落地,例如将产品检测工序通过AI视觉检测技术实现自动化。同时,企业应以应用为牵引,推动AI创新,如天智工业大模型的应用,已推动工业大模型在多个环节的深度应用。
应对人才短缺挑战
周云杰提醒,AI的广泛应用也给一线产业工人带来了挑战。朱少辉认为,智能制造需要具备跨学科的综合能力,包括工程技术、数据分析、软件开发等多领域知识和技能。当前,智能制造产业面临高素质人才短缺的问题。为此,朱少辉建议健全技能人才政策体系,实施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并引导企业建立技能价值激励导向的薪酬分配制度。此外,政府应发挥职业院校的基础作用,推行产教融合发展模式,确保人才培育与产业发展同步。
© 版权声明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