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政府工作报告:推动大模型广泛应用,加速人工智能产业发展

AI资讯2个月前发布 EchoEcho
10.3K 0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支持大模型的广泛应用,这一举措为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张云泉表示,中国的大型模型技术在过去几年里取得了显著进展,处于全球领先地位。包括百度的“文心一言”、阿里巴巴的“通义千问”和字节跳动的豆包在内的多个大模型,在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和生成式人工智能等多个领域表现出色。

技术成就与挑战

随着Deepseek V3大模型的发布,中国在大模型的参数规模、算法创新和应用场景探索方面已经接近甚至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然而,张云泉指出,在基础理论研究、原创性算法创新和全球影响力方面,中国仍有提升空间,尤其是在通用人工智能(AGI)领域,存在被进一步拉开差距的风险。大模型作为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的核心驱动力,其广泛应用将深刻改变各行业的生产方式和效率,推动经济和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产业渗透率低的问题

尽管大模型技术前景广阔,但目前其行业渗透率仍然较低,与产业应用存在脱节现象。一些研发单位过于关注模型训练和参数规模,而忽视了与行业场景的深度融合,导致模型的实际应用效果不理想。张云泉认为,要加快推进大模型的产业落地,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释放高价值应用场景

首先,应释放更多高价值应用场景,放宽应用准入,特别是在无人驾驶、生物医药、材料设计和高端制造等AI典型领域,开展行业试点,推动应用示范与推广。这将有助于提高大模型的实际应用效果,促进技术与产业的深度融合。

央国企开放应用场景

其次,加快央国企开放更多应用场景,增加资金投入,并优化效益考核等制度供给。同时,要打破“大模型只有私有化部署才安全”的误解,推动更多场景采用“公有云+API”的应用模式,解决“不会用”“不敢用”的问题。

加强顶层设计与宽松环境

此外,还需要加强顶层设计,营造宽松的政策环境,以规模化应用反哺技术提升,激发新的需求,培育新的竞争优势。通过政策支持与市场需求的结合,推动大模型技术与产业的深度融合,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动能。

多领域应用前景

张云泉还提到,除了自然语言处理领域外,大模型有望在医疗健康、智能制造、金融科技、教育、自动驾驶和文化创意等多个领域实现爆发式应用,进一步推动各行业的创新发展。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

none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