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大学生遇上大模型——人工智能会成为“偷懒神器”吗?这一问题引发了广泛的讨论。2025年初,人民日报教育版推出“校园观察@大学生”专栏,聚焦大学校园内的热点话题,探讨人工智能对教育的影响。新一代大学生朝气蓬勃、视野宽广,他们的成长不仅折射出时代的光芒,也为教育领域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新学期伊始,北京邮电大学的“‘码上’——大模型赋能的智能教育应用平台”再次活跃起来。自2023年9月上线以来,“码上”已拥有约1.5万名用户,累计提问帖超过11万条,AI回答次数突破22万次。学生们亲切地称呼它为“码老师”。近年来,国内外多个大模型产品迅速崛起,AI助教、虚拟实验室等工具纷纷进入大学校园,推动了一场教与学的深刻变革。
人工智能助力教学创新
“这个if语句中,如果b不等于15,就会进入第二个if语句。大家可以按照平台的建议再试一次。”在北京邮电大学的编程课堂上,教师杨亚正带领学生通过“码上”平台进行编程学习。借助AI实时生成的辅导内容,学生能够迅速发现并纠正代码中的错误。相比于传统的讲解—练习—讲解模式,这种人机互动的社交学习环境显著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
数据显示,使用“码上”辅助学习的班级,平均分和分数中位数均高于未使用的班级,满分学生比例更是高出一倍。随着大模型技术的不断演进,“码上”平台的准确性也在稳步提升,每个大版本的准确率提高了5%至10%。目前,“码上”已在北邮开设210门实验课程,吸引了500余所院校接入试用。
跨学科融合:文科与编程的碰撞
在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学生们通过“法律数据分析基础”选修课,学会了用编程技术对法律判决书进行分析整理。人文社科类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不仅掌握了编程语言,还增进了对当前社会司法实践的理解。人大高瓴人工智能学院教师周骁指出,人工智能作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关键技术,任何专业的学生都需要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
面对人工智能对金融、公共管理等行业的影响,人大各学院积极开设80余门“X+人工智能”课程,涵盖多个学科领域。此外,学校还设置了实证与推理、科学与技术等模块,开设“新文科人工智能跨学科思维与应用”等22门课程,超过12500人次修读。
理性看待AI:避免过度依赖
在四川大学,“人工智能素养”课程要求学生使用AI写作助手,尝试不同语言风格,评估生成效果。文科背景的学生们发现,通过丰富的“投喂”内容,AI生成的文章质量更高,作者风格也更加清晰。彭毓杭表示,学习并熟练使用人工智能是现代大学生应具备的素质。
然而,人工智能也可能带来问题。部分本科毕业生使用AI工具完成毕业论文写作,引发关于学术诚信的讨论。复旦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高校已对本科生使用AI工具完成毕业论文做出明确规定,要求学生对所用工具提供详细说明,确保学术诚信。
拥抱未来:新技能与创新成果
北邮“码上”团队在2024年世界慕课与在线教育大会上展示了其最新成果,成为大会重点展示的8个教育数字化前沿成果之一。此外,“码上”还推出了面向全球学习者的海外版MashOn,启动了针对欠发达地区师生的数字素养培训,缩小城乡及东西部教育差距。
同济大学交通学院的博士研究生陈菁设计了一种轻量化的路面检测设备,利用低成本相机和人工智能图像识别技术,快速准确识别道路受损情况。这不仅解决了传统检测设备费用高昂的问题,还提高了检测效率。陈菁表示,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为教育和科研带来了更多可能性,推动了个性化、跨学科的终身学习时代。
结语
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正在改变教育的面貌。尽管AI可以提供即时的反馈和支持,但教师的角色依然不可替代。只有不断更新知识体系、富有激情和创新精神的教师,才能在未来的教育中发挥关键作用。未来,人工智能将成为教育的重要助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
© 版权声明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