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伊始,北京邮电大学的“‘码上’——大模型赋能的智能教育应用平台”再次活跃起来,学生们通过这个平台进行编程学习,提出问题并获得解答。自2023年9月上线以来,“码上”已拥有约1.5万名用户,累计提问超过11万次,AI回答次数突破22万次,学生们亲切地称它为“码老师”。
创新教学模式
近年来,国内外多个大模型产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AI助教、虚拟实验室、语言工具等纷纷落户大学校园,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不断迭代。北邮计算机学院教师杨亚利用“码上”平台,通过代码纠错、代码解读和问题答疑等功能,帮助学生逐步发现错误并解决问题。这种互动式学习不仅提升了学生的编程能力,还减轻了教师的工作负担,实现了个性化教学。
教学实验成果显著
一次教学实验显示,使用“码上”辅助学习的班级,平均分和分数中位数均高于未使用班级,班内得满分的学生比例更是高出一倍。随着大模型的不断发展,“码上”的回答准确率显著提升,每个大版本的准确率提高了约5%-10%。如今,“码上”已在北邮开设了210门实验课程,吸引了300余名教师参与教学实验,并被500余所院校接入试用。
跨学科应用广泛
生成式人工智能不仅改变了编程教学,还在其他学科中展现出巨大潜力。例如,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的学生们通过“法律数据分析基础”选修课,学会了用编程技术获取和分析法律数据,增进了对司法实践的理解。高瓴人工智能学院教师周骁指出,人工智能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关键技术,所有专业的学生都应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为此,人大开设了80余门“X+人工智能”课程,涵盖金融、公共管理等多个领域。
理性看待AI的影响
面对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问题,教师们也在思考如何正确引导学生科学合理地使用AI工具。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的调查显示,超过半数的大学生经常使用生成式AI工具,主要用于信息搜索和辅助自学。然而,使用AI生成的内容是否构成抄袭,以及AI是否会成为学习的“偷懒神器”,这些问题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张羽教授认为,尽管AI可以提供即时的知识支持,但只有不断更新知识体系、富有激情和创新的教师,才能在未来教育中发挥关键作用。
拥抱未来:掌握新技能
高校已成为人工智能研究的重要策源地,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参与研发的成果走出校园,助力传统行业的突破。例如,同济大学交通学院的博士研究生陈菁设计了一种轻量化的路面检测设备,利用低成本相机和人工智能图像识别技术,快速准确地识别道路受损位置和类型,为道路设施管理和养护提供数据支持。陈菁表示,这些技能在她的科研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构建和谐共生的教育生态
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使教育进入了个性化、跨学科、“千人千面”的终身学习时代。同济大学本科生院院长吴志军指出,教育的主体依然是人,要让人与人工智能更好地和谐共生,需要建立更加规范、包容并充满人性化的新教育生态,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
© 版权声明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